Comma Blooms Florist – 香港花店 | 訂花送花
  • Shop
  • About Us
  • Size Chart
  • Flowers
    • Orchids
    • Lilies
    • Tulips
    • Roses
    • Peony
  • Locations
    • Hong Kong Island
      • Kennedy Town
      • Pok Fu Lam
      • Sai Ying Pun
      • Mid Levels
      • Central
      • Admiralty
      • Wan Chai
      • Causeway Bay
      • Happy Valley
      • Quarry Bay
      • Happy Valley
      • Tai Hang
      • The Peak
      • Repulse Bay
      • Stanley
    • Kowloon
      • Tsim Sha Tsui
      • Mong Kok
      • Prince Edward
      • Hung Hom
      • Ho Man Tin
      • Kwun Tong
    • New Territories
      • Tung Chung
      • Tuen Mun
      • Yuen Long
      • Sha Tin
      • Tseung Kwan O
  • English

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Home / Uncategorized / 瓦倫丁的多重人生:揭開節日背後聖人的面紗
Uncategorized

瓦倫丁的多重人生:揭開節日背後聖人的面紗

admin
October 30, 2025

從殉道的牧師到中世紀的詩人,情人節的起源既錯綜複雜又充滿浪漫色彩。我們將追溯這位基督教最具商業價值的聖人的歷史脈絡。

聖瓦倫丁的故事並非始於一人,而是至少三位——甚至可能更多。這多位瓦倫丁,都曾受到早期教會的尊崇,卻都遭遇了悲慘的結局,構成了一個困擾學者數個世紀的歷史謎題。我們確知的真相少得令人沮喪;我們自以為知道的,往往是後世敘述者的虛構,他們急於用比沉默更令人滿意的敘述來填補歷史的空白。

在古代宗教信仰中尋求歷史的精確性,這在現代社會尤其突出。早期基督徒敬奉瓦倫丁,他們並不在乎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傳記準確性。他們所尋求的是信仰的典範,面對迫害的勇氣榜樣,以及可以祈求庇佑和代禱的名字。瓦倫丁可能是幾個人,或者他的故事隨著時間的推移被添油加醋,這些對他們來說都無關緊要。然而,對於我們這些與他們相隔近兩千年,並擁有歷史批判工具的人來說,這些模糊之處卻構成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挑戰。一個我們幾乎一無所知的人物,是如何成為世界上最廣為慶祝的世俗節日之一的守護聖人的呢?

羅馬的瓦倫丁們

最早提及聖瓦倫丁的記載出現在…傑羅姆殉道錄這是一本五世紀的殉道者和聖徒名錄,現存於各種可靠性不一的手稿中。其中記載了兩位在2月14日被紀念的聖瓦倫丁:一位是羅馬的神父,另一位是因特拉姆納(今特爾尼)的主教,特爾尼位於羅馬以北約60英里處,沿著弗拉米尼亞大道而建。據傳,這兩位聖人人均在公元269年左右,即克勞狄二世皇帝(又稱哥特克勞狄)統治時期被處決——當時基督教仍處於羅馬迫害的陰影之下,信徒們時常遭受殘酷鎮壓。

傳說中的羅馬情人瓦倫丁是一位醫生兼牧師,他違抗皇帝的法令,為年輕戀人主持基督教婚禮。皇帝認為未婚男子更適合當兵——沒有家庭的束縛,更勇於面對死亡——因此禁止軍隊中的年輕男子結婚。瓦倫丁繼續秘密地為情侶主持婚禮,在隱藏的房間裡,於燭光下舉行秘密儀式,念誦神聖的誓言,在上帝眼中,即便不是羅馬的認可,也足以締結婚姻。他的活動被發現後,他被逮捕、審問,並被勒令放棄信仰。他拒絕了。他遭到棍棒毆打、石刑,最後在弗拉米尼亞大道上被斬首。他的遺體後來被冒著生命危險的忠實信徒安葬於此,以示敬意。之後,人們為他建造了一座大教堂,幾個世紀以來,這裡一直是朝聖之地。

特爾尼主教的故事在許多方面與瓦倫丁的故事相似。他也在克勞狄烏斯統治時期殉道,儘管他的具體死因在史料中語焉不詳。根據一些記載,他被召喚到羅馬去行神蹟──治癒一位身患絕症的年輕人。瓦倫丁透過祈禱成功治癒了這位年輕人,之後他的家人皈依了基督教。基督教力量的公開展現令羅馬當局震驚,瓦倫丁因此被逮捕。當局提出,如果他願意敬拜羅馬諸神,就可以獲得自由;但他拒絕了,最終被處決。一些學者認為,這兩位瓦倫丁或許是同一個人——羅馬的牧師和特爾尼的主教是同一個人,他的故事在口耳相傳和手稿抄寫的過程中被分割和復制,每次講述都強調了他事工的不同方面,每位抄寫員都添加了看似合理或有益的細節。

古代殉道錄中出現了第三位瓦倫丁:非洲的瓦倫丁,他與幾位同伴一同殉道,他們的名字——普羅庫魯斯、埃菲博、阿波羅尼奧斯等人——被保存了下來,但他們的故事卻無從考證。除了名字和生卒日期之外,我們對他幾乎一無所知,然而他的瞻禮日也恰逢2月14日,更增添了迷惑。這究竟是另一位歷史人物,還是瓦倫丁這個名字已經與殉道和聖潔緊密相連,以至於後來被追溯性地用於那些無名的非洲殉道者身上,賦予他們身份,並將他們與那位更為著名的羅馬聖人聯繫起來?

這個問題因這個名字的普遍性而更加複雜。瓦倫丁(Valentinus)一詞源自拉丁語,意為“強壯”或“健康”,在羅馬帝國時期十分常見。早期基督教文獻中出現了許多名叫瓦倫丁的人:維泰博的瓦倫丁、雷蒂亞的瓦倫丁、帕紹的瓦倫丁。聖徒名錄中也充斥著許多名叫瓦倫丁的人,他們的故事在相似的聖徒傳記套路中交織在一起——奇蹟般的治愈、在異教法官面前的激昂演說、殘酷的處決、死後的奇蹟。

虔誠的考古學

1836年,在羅馬弗拉米尼亞門附近,工人們進行挖掘工作,這是受浪漫主義時期對早期基督教的濃厚興趣所推動的一項大型考古計劃的一部分。他們發現了一座先前不為人知的古老地下墓穴。墓穴的牆壁上裝飾著早期基督教墓地特有的簡單魚形圖案和基督聖名縮寫(Chi-Rho)。在墓穴內部,他們發現了一座刻有「瓦倫丁」(Valentine)名字的墓碑。在遺骸附近,有一個玻璃小瓶,裡面沾有疑似血跡的液體——這是殉道者墓葬中常見的做法,信徒們會保存他們犧牲的證據,作為他們見證的實物遺存。這些遺骸被認定為聖瓦倫丁的,隨後作為聖物被分發到歐洲各地,這一古老的習俗在19世紀重新興起。

都柏林白衣修士街的加爾默羅會教堂收到了一口盛放聖約瑟遺骸的棺槨,這是教宗格里高利十六世贈予的禮物。這些聖物於1836年隆重抵達,教堂很快便成為朝聖之地,尤其是一些年輕夫婦前來祈求婚姻祝福。如今,聖物安放在一個特殊的聖龕中,棺槨常年裝飾著鮮花,尤其是在2月14日,教堂裡擠滿了朝聖者。教堂的守護者堅稱這些遺骸的確是這位羅馬殉道者的,儘管他們也承認圍繞他的身份仍存在一些歷史爭議。

其他教會也提出了類似的說法。羅馬的聖瑪利亞教堂(Basilica of Santa Maria in Cosmedin)展出了一具據稱是瓦倫丁的頭骨,上面裝飾著鮮花。同樣位於羅馬的聖普拉克西德教堂(Church of Saint Praxedes)也擁有據稱是瓦倫丁的遺骸。格拉斯哥的聖約翰鄧斯司各脫教堂(Blessed John Duns Scotus Church)也保存著一件聖物。維也納的聖斯蒂芬大教堂(Stephansdom)、馬德里的聖安東教堂(Church of Saint Anton)——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如果所有這些說法都屬實,那麼瓦倫丁的身體構造必定會令醫學界震驚。

但考古證據和文獻資料一樣,提出的問題和解答的問題一樣多。羅馬地下墓穴中埋葬著數百名基督徒,其中許多墓穴沒有標記或銘文含糊不清。 1836年發現的瓦倫丁墓穴可能屬於殉道神父,也可能只是另一位剛好擁有這個羅馬常見名字的基督徒。 19世紀聖物分發的做法,恰逢中世紀虔誠的浪漫復興和人們對早期基督教物質遺存的重新關注,使得聖物真偽的鑑定更加困難。有些好心的教士急於為信眾提供與殉道時代相關的實物,因此在鑑定聖物歸屬時有時不夠嚴謹。

此外,當時的科學技術尚不足以驗證此類說法。碳十四測年法、DNA分析、嚴謹的地層考古學——這些工具在1836年都不存在。發現這座墓穴的工匠們沒有接受過任何考古方法的訓練。他們感興趣的是寶藏和奇珍異寶,而不是對歷史背景的仔細記錄。墓碑上的銘文「瓦倫丁」本身也提供不了多少資訊。它是下葬時刻下的,還是後人添加的?這位瓦倫丁是殉道者,還是一位恰巧死於三世紀的普通基督徒?我們無從得知。

然而,這些聖物的力量不應僅因為其真偽無法證實就被忽視。對信徒而言,它們代表著跨越時空的紐帶,是與基督教初創且充滿危險的時代——信仰需要我們這些生活在宗教自由時代的人們難以想像的勇氣——之間實實在在的聯繫。觸摸盛放瓦倫丁遺骨的棺槨,或在他的頭骨前祈禱,便是參與一項延續十六個世紀的虔誠傳統。歷史上的瓦倫丁或許已逝去,但這些聖物依然保存著一些寶貴的東西:犧牲的記憶,信仰的見證。

黃金傳說與敘事潤飾

那是雅各德沃拉金的黃金傳奇《黃金傳說》(約成書於1260年)將瓦倫丁的故事濃縮成中世紀歐洲的經典。這部廣受歡迎的聖徒傳記集在中世紀被反覆抄寫,並被翻譯成各種歐洲方言,將零散的歷史片段轉化為生動的敘事。現存一千多份手稿,顯示其讀者群在中世紀時期已相當龐大。印刷術的發明進一步擴大了其傳播範圍;從1470年到1530年,該書出版了數十個版本,使其成為中世紀晚期和文藝復興早期最暢銷的書籍之一,其影響力僅次於《聖經》。

在沃拉金的敘述中,瓦倫丁成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這位和藹可親的牧師與孩童和年輕戀人交好,透過祈禱使獄卒失明的女兒重見光明,並在行刑前寄出了第一張「情人節賀卡」——一張署名為「你的瓦倫丁」的告別信。敘事結構遵循中世紀聖徒傳記的慣例。首先是聖徒的生平,著重寫他的美德和善行。接著是他與異教權威的對抗,展現了他堅定不移的信仰和對基督教真理的雄辯捍衛。然後是他的酷刑和殉道,描述得細緻入微,既令人敬畏又不至於過於血腥暴力。最後是他死後顯現的神蹟,證明死亡並未削弱他為信徒向上帝祈求的能力。

這些潤飾雖美,卻在早期文獻中並無蹤跡。它們體現了中世紀人試圖用道德教誨和情感共鳴來充實殉道記的空洞框架的衝動。 《黃金傳說》並非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歷史,而是一個神聖的故事──旨在激發虔誠,樹立基督教美德的典範,而非記錄可驗證的事件。沃拉金及其同時代人秉持著不同的知識論假設。對他們而言,真理並非主要取決於經驗上的精確性,而是關乎精神意義。一個故事即便經過潤飾或虛構,只要它傳達了關於聖潔、犧牲和神力的本質真理,便可被視為「真實」。

從歷史角度來看,寫給獄卒女兒的那封信尤其令人懷疑。沒有任何手稿證據表明它在十三世紀之前就已經存在,而十三世紀距離瓦倫丁據稱的去世已超過九百年。然而,這個感人至深的細節——這位聖人在殉道前寫下最後的愛的訊息,甚至將囚禁也轉化為傳播福音和建立人與人之間聯繫的機會——卻成為了現代情人節神話的核心。它賦予了這位聖人一種人性的溫暖,一種超越殉道者程式化勇氣的鮮活個性。他變成了一個我們可以想像自己認識的人,一個甚至對囚禁他的人的女兒也充滿慈悲的人。

中世紀的其他一些補充進一步豐富了這個故事。一些版本描述瓦倫丁用羊皮紙剪出心形,送給受迫害的基督徒,提醒他們上帝的愛。另一些版本則講述他秘密佩戴一枚刻有丘比特圖案的紫水晶戒指,基督徒夫婦可以透過這枚戒指認出他。還有一些版本講述了他如何使一座在冬天枯萎的花園重煥生機,預示著春天和復活。每一種補充都各有其用,為這位聖人的意義增添了象徵意義。心形代表神聖的愛;戒指象徵婚姻聖禮;花園象徵死後生命的重生。

中世紀的想像力不受現代區分事實與虛構的束縛,將這些元素編織成一幅意義豐富的畫卷。瓦倫丁不僅成為歷史人物,更成為一個原型,象徵愛戰勝暴政、春天戰勝冬天、生命戰勝死亡。他的故事被反覆講述,被繪製在手稿和教堂牆上,被搬上神秘劇的舞台,也被吟誦在佈道中。每一次講述都增添了新的細節,新的重點,使傳說與當地的社會問題和當時的社會環境相契合。

從牧神節到宮廷愛情

更令人困惑的問題是,一位殉道神父究竟是如何與浪漫愛情連結起來的?早期教父們並未提供任何線索;他們敬仰的是瓦倫丁的信仰和勇氣,而非他們的牽線搭橋。殉道錄中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瓦倫丁與浪漫愛情之間存在關聯。這種轉變是幾個世紀以來多種文化力量碰撞的結果,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儘管經過廣泛的學術研究,我們至今仍未完全理解。

一些歷史學家指出,古羅馬的牧神節(Lupercalia)與此有關,該節日於2月13日至15日舉行。這個祈求生育的儀式是羅馬最古老、最持久的宗教習俗之一,儀式中會在帕拉蒂尼山上的牧神洞(Lupercal cave)宰殺山羊和狗——這些動物象徵著生育和淨化。傳說中,母狼曾在此哺育羅慕盧斯和雷穆斯。祭司,也就是被稱為「牧神」(Luperci)的年輕男子,會從祭祀動物的皮毛上割下皮條。他們赤身裸體,或只穿著這些浸透鮮血的皮條,在古老的帕拉蒂尼山定居點周圍奔跑,鞭打任何靠近的婦女。羅馬婦女不但不逃跑,反而會故意擋在奔跑者的行進路線上,因為人們相信這種儀式性的鞭笞可以促進生育,並使分娩更加順利。

這個節日還包括抽籤環節,年輕男子抽取女性的名字,這些女性將在節日期間陪伴他們,這種配對可能涉及性行為。這種抽籤環節有時被認為是情人節傳統的雛形,但這種關聯仍屬推測。西元496年,教宗格拉修一世正式廢除了牧神節,譴責其為與基督教信仰不符的異教迷信。格拉修一世在給羅馬元老院議員安德羅馬庫斯的一封信中嘲諷了赤身裸體在街上奔跑、用山羊皮鞭抽打女性這種做法的任何益處,並諷刺地問道,那些相信這種事情的人是否願意讓自己的妻子和女兒參與其中。

一些學者認為,教會刻意調整情人節的日期,是為了將異教節日基督教化,從而為已被摒棄的生育儀式提供一種基督教替代方案。日期上的接近——牧神節結束於2月15日,情人節則在2月14日——似乎頗具暗示性。這與其他地方記錄的模式相符:聖誕節被安排在冬至附近,復活節與春季生育儀式相關,萬聖節取代了薩溫節。教會經常挪用異教曆法的標記,將一年的節奏賦予基督教的意義。

然而,這種理論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卻缺乏證據支持。中世紀文獻中絲毫沒有提及情人節與牧神節之間的任何關聯。保存並傳承情人節故事的僧侶和神職人員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人,精通古典文學。如果他們真的認為情人節是基督教對牧神節的替代,一定會有人提及此事。然而,沒有任何中世紀文獻將二者連結起來。這種關聯似乎是近代為建構的,最早是由十八世紀的古物學家提出的。這些學者對異教習俗的延續著迷,並渴望追溯基督教習俗的起源,直到基督教出現之前。受啟蒙運動時期對宗教的懷疑論影響,這些學者傾向於將基督教節日解讀為偽裝的異教,這種解讀往往反映了他們自身的假設,而非歷史真相。

浪漫主義的真正興起似乎發生在中世紀盛期,尤其是在14世紀英法兩國宮廷愛情文學文化中。這是一場高度成熟的文學運動,以貴族宮廷為中心,將浪漫愛情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遊吟詩人和宮廷詩人創作了精妙的詩歌,歌頌愛情是一種高貴的力量,一種能夠磨礪和完善戀人的精神修養。愛人通常是地位高於詩人的已婚貴族女性,被理想化到近乎崇拜的地步。這種愛通常是未實現的——事實上,這種未實現的本質正是其美德所在——並透過精心設計的行為準則和象徵性的姿態來表達。

是中世紀最博學的詩人之一傑弗裡·喬叟,他首次明確地將情人節與浪漫愛情聯繫起來。在他1382年的詩中,他寫道:群眾議會喬叟在《群鳥議會》中,為慶祝理查二世和波西米亞的安妮訂婚一周年而作,描述了鳥兒們在“情人節”聚集在一起挑選配偶的情景:

“因為這是聖沃蘭提尼節那天,所有鳥兒都來這裡吃奶酪。”

這純粹是詩歌創作的虛構,堪稱是文學創作的傑作。 2月14日對於英國鳥類的實際交配季節來說太早了,那時鳥兒們還處於嚴冬的生存模式中。一些學者認為喬叟可能指的是五月慶祝的另一個情人節,但考慮到詩中明確提到了寒冷和人們需要抱團取暖,這種說法似乎不太可能。更有可能的是,喬叟只是需要一個二月中旬的聖人節來慶祝他的皇家慶典,而瓦倫丁的名字,因其蘊含著“勇氣”和“英勇”的含義,似乎恰如其分地充滿了浪漫氣息。

但喬叟的想法以驚人的速度擄獲了中世紀人們的想像。短短幾十年內,其他詩人也開始創作情人節詩歌,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與喬叟同時代的法國詩人奧頓·德·格朗松(Oton de Grandson)可能對喬叟產生了影響,他創作了多首提及情人節和愛情的詩歌。奧爾良公爵查理在1415年阿金庫爾戰役中被俘後,被囚禁在倫敦塔長達25年。在此期間,他為妻子邦妮寫了數十首詩,其中就包括幾首情人節詩歌。他於1415年寫給妻子的信,開頭是「Je suis desja d’amour tanné / Ma tres doulce Valentinée」(我已經厭倦了愛情,我溫柔的情人),這封信現藏於大英圖書館,是已知最古老的情人節詩歌之一,令人動容地提醒我們,即使在囚禁中仍然能夠綻放。

這種習俗在歐洲貴族宮廷中傳播開來。到了十五世紀,情人節已成為貴族表達愛意的固定節日。沃里克伯爵府邸的記錄顯示,1478年曾收到數額可觀的情人節禮物。 1477年,瑪格麗·布魯斯寫信給約翰·帕斯頓,稱他為“我親愛的情人”,並表達了儘管父親提供的嫁妝不足,她仍然希望兩人能夠結婚。這封信保存在帕斯頓家族的信件中,常被認為是現存最早的英文情人節情書之一。

情緒的流通

互贈情人節卡片的習俗在十五、十六世紀盛行,尤其是在有識之士中更為普遍,他們能夠獲得紙張、書寫工具以及創作合適詩句所需的教育。早期的情人節卡片通常是手寫的,往往製作精良,包含從範本中抄錄的詩句、原創作品、繪畫以及複雜的紙藝作品。製作一張情人節卡片可能需要數天甚至數週的時間,尤其當送卡人希望展示其書法、繪畫或剪紙技巧時更是如此。

在情人節前夕,年輕男女會透過抽籤的方式配對,配對關係可能會持續整個情人節,有時甚至會發展成真正的戀愛和婚姻。塞繆爾·佩皮斯著名的日記中多次提及復闢時期英國的情人節習俗。在1667年2月14日的日記中,他描述了妻子抽到了一位名叫彭布爾頓先生的人,而他自己則抽到了家裡的女僕。按照習俗,佩皮斯需要送給他的情人(女僕)一份禮物——他記錄說自己花了1英鎊買了一副手套——同時還要維持這種配對具有浪漫意義的假象。這種做法帶有明顯的色情意味,但又恰好在社會禮儀的範圍內,為調情和浪漫的遐想提供了一個被認可的機會。

到了喬治時代,情人節禮物產業開始走向工業化。印刷商印製詩集,讓不善言辭的人抄寫合適的情話。 《青年情人節禮物寫手》(1784年)和《情人手冊》(1789年)只是眾多此類出版物中的兩例,它們提供了適用於各種場合的詩歌:表達新戀情、回應不懷好意的追求、嬉戲調情、正式求婚。這些書籍有時也包含複雜的密碼和象徵體系——花語、色彩意義、各種象徵符號的意義——使作者能夠在情人節禮物中融入多重意義。

1840年,英國郵政一便士制度的發明使寄送情人節賀卡變得經濟實惠,更重要的是,它實現了匿名——這層郵政面紗讓羞澀的愛慕者得以藉此表達他們不敢當面表白的愛慕之情。寄信的費用從幾先令(由收件人支付)降至一便士(由寄件人支付),而且新系統保證了信件在倫敦市內數小時內送達。這項制度對情人節賀卡的交換產生了立竿見影且影響巨大的作用。 1840年,約有40萬張情人節卡片透過英國郵政系統寄出。到1871年,這一數字激增至120萬張。郵局不得不增聘人手來應付情人節的郵件高峰,郵差們也抱怨工作量過大。

維多利亞時代的情人節卡片變得越來越精緻,逐漸演變成微型藝術品。它們融合了蕾絲(無論是真蕾絲還是紙蕾絲)、絲帶、彩色石版畫、壓花圖案和機械裝置。製造商們開發了各種特殊工藝:例如,用精細的模切工藝製作出蛛網狀圖案的“蛛網情人節賀卡”;用折疊的紙層隱藏信息的“拼圖錢包情人節賀卡”;以及用針在紙上戳出圖案的“針孔情人節賀卡”。有些賀卡還帶有可移動部件、彈出式結構,或透過層層紙張的巧妙操作來揭示隱藏的訊息。最昂貴的情人節賀卡裝在精美的盒子裡,用絲綢、緞子和真蕾絲裝飾,售價可達數英鎊——在當時普通工人年收入不足50英鎊的情況下,這可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19世紀40年代,位於馬薩諸塞州伍斯特的埃絲特·豪蘭公司成為美國第一家大型情人節賀卡製造商,其製作的賀卡在精美程度上足以媲美英國同類產品。豪蘭僱用了一批年輕女工,她們各司其職,負責情人節賀卡製作的某個特定環節——有人負責裁剪形狀,有人負責粘貼蕾絲,還有人負責添加詩句。她的情人節賀卡售價從5美分到50美元不等,其中最精美的作品包含多層結構、立體元素和半寶石裝飾。

然而,在這些甜蜜的禮物之外,一種更為陰暗的傳統也蓬勃發展:諷刺情人節卡片或滑稽情人節卡片,通常插圖粗糙,並附有侮辱性的詩句。這類卡片與感傷的情人節卡片同時出現在19世紀40年代,代表了浪漫文化的黑暗面。諷刺情人節卡嘲諷外表、社會地位、職業、性格缺陷或浪漫的自負。一張送給被認為過於輕浮的女性的情人節卡片,可能描繪一個相貌平平的女人追逐一個逃跑的男人,並配以詩句警告她收斂自己的大膽行為。一張送給被拒絕的追求者的卡片,可能描繪一個愚蠢的男人對一個嘲笑他的女人魂牽夢縈,並配以文字明確指出他的追求毫無希望且荒謬可笑。

有些「醋意情人節」卡片確實惡毒,攻擊種族或民族認同、身體殘疾或貧窮。另一些則屬於公認的社會諷刺範疇,溫和地嘲諷一些常見人物──愛嚼舌根的人、紈縐子弟、吝嗇鬼。這種做法相當普遍,根據一些資料估計,到19世紀60年代,「醋意情人節」卡片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充滿溫情的情人節卡片。郵政系統的匿名性助長了這種惡意;寄件者可以肆意侮辱他人而不必承擔任何後果,躲在郵政系統的保護傘下。

2月14日情人節,郵差送來的賀卡可能帶來喜悅,也可能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據報道,一些收件人,尤其是年輕女性,收到醋漬情人節賀卡後非常痛苦,以至於她們的家人向當局投訴。然而,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直到社會風氣的改變使這種公然的殘忍行為不再被接受,以及製造商迫於輿論壓力主動停止生產後才逐漸衰落。

維多利亞時代的象徵與愛的語言

維多利亞時代將情人節的象徵意義提升到了非凡的高度。情人節卡片上的每個元素都蘊含著意義,構成了一套複雜的符號系統,使送卡人能夠傳遞精準的訊息。紙張的顏色、蕾絲的種類、卡片上描繪的花朵、絲帶的排列方式——所有這些元素,只要懂行的人都能解讀。

紅色象徵熾熱的愛情,粉紅色代表浪漫卻不那麼強烈的愛意,黃色代表友誼,白色象徵純潔,紫色象徵高貴與尊嚴。玫瑰是愛的象徵,但顏色至關重要:紅玫瑰代表著熱烈的渴望,白玫瑰代表純潔或高貴,黃玫瑰代表友誼,而粉玫瑰則傳遞完美的幸福。紫羅蘭象徵忠貞,勿忘我提醒人們不要忘記,三色堇則表達了對愛人的思念。一張精心設計的情人節卡片可能融合了數十種花卉圖案,構成一個複雜的植物寓意,需要仔細解讀。

除了花朵之外,其他像徵符號也層出不窮。心形當然代表愛情,但心形的數量和排列方式卻至關重要。兩顆交纏的心像徵彼此相愛,三顆心分別代表送愛人、收愛人和丘比特,七顆心則象徵愛情戰勝了七宗罪。鑰匙象徵敞開心扉,籠子像徵被囚禁的心,錨象徵堅定不移的忠貞,繩結象徵著牢不可破的承諾。

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們對繁複的象徵意義情有獨鍾,甚至延伸到了情人節的紙牌遊戲和占卜中。年輕女子會將潛在追求者的名字寫在紙條上,放入水中,觀察哪張紙條先浮出水面──據說這個人就是她們的情人。還有一些人在情人節前夕將月桂葉別在枕頭上,相信這樣能讓她們夢見未來的丈夫。另一些人則會進行更複雜的儀式,使用雞蛋、鏡子或蠟燭,每種儀式都有其特定的步驟和解讀。

這些習俗體現了古代占卜傳統的本土化,將魔法變成了一種室內遊戲。它們尤其讓年輕女性能夠在維多利亞時代禮儀規範的約束下,行使某種形式的浪漫自主權。女性不能求婚,也不能公開表達愛意而不損害自身名譽,但她們可以進行這些情人節占卜,與朋友討論結果,並以此作為一種社會認可的方式來表達浪漫的希望和憧憬。

跨大西洋貿易

二十世紀,情人節習俗日益商業化和標準化。成立於1910年的賀曼公司於1913年開始生產情人節卡片。到1916年,該公司每年生產1,100萬張情人節賀卡。大規模生產技術的引進——膠印、模切機、自動信封裝填——使得情人節賀卡更便宜,也更容易取得。維多利亞時代的情人節賀卡是昂貴的奢侈品,主要為中上階層所享用,而二十世紀的情人節賀卡則變得大眾化了。

但這種大眾化也帶來了一些損失。二十世紀大量生產的情人節賀卡失去了維多利亞時代賀卡的個性和精湛工藝。標準化的詩句取代了個人創作,印刷圖案取代了手繪插圖,機器製作的蕾絲取代了真正的蕾絲或精美的剪紙工藝。情人節卡片不再是工藝品,而變成了商品,人們珍惜的是它的便利性,而非製作過程中投入的技巧和時間。

巧克力產業很快就與情人節緊密聯繫在一起。吉百利公司於1861年推出了第一款心形巧克力禮盒,並將其明確定位為情人節禮物。到了20世紀20年代,巧克力製造商在情人節廣告上投入巨資,將他們的產品與浪漫愛情緊密聯繫在一起。這種做法從英國傳到美國,最終遍及全球。如今,巧克力產業在情人節期間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心形巧克力禮盒和巧克力玫瑰幾乎在所有慶祝情人節的國家都能買到。

鮮花的發展軌跡也與之類似。雖然個別花店在情人節前後生意都會有所成長,但20世紀鮮花產業開始系統性地進行情人節促銷活動。成立於1884年的美國花卉協會(Society of American Florists)將情人節視為重要的銷售機會。到了1920年代,協會開始為會員花店製作宣傳資料,提供廣告文案和櫥窗陳列的建議。紅玫瑰與情人節的聯繫日益緊密,以至於其價格在2月初經常飆升,有時甚至比一年中其他時間翻倍或三倍。

餐廳在二十世紀中期發現了情人節的商機,開始推出特色菜單並營造浪漫氛圍。原本主要用於私人互贈賀卡和小禮物的日子,逐漸變得公開且商業化。到了二十世紀末,情人節已發展成為一項重要的經濟活動,美國消費者每年在賀卡、糖果、鮮花、珠寶和浪漫晚餐上花費數十億美元。

全球擴散與局部適應

情人節在二十世紀傳播到世界各地,這得益於美國文化的影響、英國殖民遺產以及日益全球化的商業活動。每個文化都根據當地情況對這個節日進行了調整,形成了融合情人節傳統和本土浪漫習俗的混合形式。

在日本,情人節起源於1950年代,並受到巧克力公司的大力推廣。它逐漸演變成一種獨特的習俗:女性在2月14日贈送巧克力給男性,男性則在「白色情人節」(3月14日)回贈巧克力。日本情人節巧克力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吉利巧克力(義務巧克力)贈送給男性同事、老闆和朋友;本命巧克力(真情巧克力)送給情侶;我喝巧克力(閨蜜巧克力)是女性朋友之間互贈的禮物。這種習俗為巧克力生產商帶來了巨額利潤,據報道,女性每年在情人節巧克力上的花費平均為5000至10000日元。

在韓國,這種習俗更為盛行。除了情人節和白色情人節,韓國人還會在4月14日慶祝“黑色情人節”,屆時情人節或白色情人節沒有收到禮物的單身人士會聚在一起吃黑麵條,互相安慰。此外,每月還有其他節慶:五月的玫瑰節、六月的親吻節等等,形成了一個貫穿全年的商業化浪漫日曆。

自1990年代以來,儘管一些保守團體將其視為西方文化帝國主義對傳統價值的威脅,並對此表示反對,但印度的情人節慶祝活動仍呈現顯著增長。一些印度教民族主義組織甚至組織抗議活動,攻擊情人節慶祝者,認為該節日鼓勵未婚青年之間發生不當的互動。然而,印度城市青年卻熱情擁抱情人節,商店販售賀卡、鮮花和禮物,餐廳也推出了情人節特餐。情人節已成為西方化、現代性和恰當的性別關係等更廣泛的文化辯論的焦點。

在菲律賓,情人節已演變成集體婚禮的節日,政府和購物中心會組織數百對新人同時舉行集體婚禮。這些活動以免費或折扣婚禮換取宣傳,吸引了那些無法負擔傳統奢華菲律賓婚禮慶典的情侶。集體婚禮將情人節從個人慶典轉變為集體慶祝,圍繞著浪漫的承諾建構社群。

在情人節出現之前,拉丁美洲國家就擁有各自的浪漫傳統,而情人節也與這些既有習俗融合在了一起。在一些國家,情人節被稱為…情人節(愛與友誼日),強調友誼與愛並重。危地馬拉慶祝這一節日。情人節(愛心日),哥倫比亞慶祝情人節9月而不是2月,以及巴西的相應月份,情人節,落在6月12日。

現代情人

如今,情人節在英語世界乃至全球創造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光是在美國,消費者每年在情人節禮物、賀卡和慶祝活動上的花費就高達約250億美元。根據美國零售聯合會估計,美國人均情人節消費超過190美元,其中珠寶是最大的單一消費類別(60億美元),其次是外食(43億美元)、鮮花(24億美元)、服裝(29億美元)和糖果(24億美元)。每年約有1.45億張情人節賀卡被互贈,使其成為僅次於聖誕節的第二大賀卡贈送節日。

1969年,這位聖人悄悄從天主教教會的禮儀年曆中被移除,這是教會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剔除那些歷史真實性無法得到充分證實的聖人。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的改革旨在簡化禮儀年曆,移除那些瞻禮日依據存疑的歷史資料或缺乏充分文獻記載的聖人。瓦倫丁與許多其他傳統聖人——包括旅行者的主保聖人聖克里斯托弗和哲學家的主保聖人亞歷山大的凱瑟琳——一樣,被降級為可選擇的本地紀念活動,而非普世慶祝。

然而,他的文化影響力卻從未減弱。教會的正式除名並未削弱人民的虔誠信仰或商業利用。恰恰相反,自1969年以來,情人節的影響力與日俱增,甚至傳播到先前與這位殉道神父毫無關聯的國家和地區。巧克力禮盒、玫瑰花、餐廳預訂、賀卡、珠寶、內衣、週末度假——這一切都見證了這位聖人經久不衰的魅力,儘管他的真實生平幾乎無人知曉。

這個節日也逐漸擴展到非戀愛關係領域。小學組織班級互贈情人節卡片,孩子們給所有同學送卡片,將情人節從單純的浪漫選擇轉變為包容友善的課程。 「閨蜜節」(Galentine’s Day)於2月13日慶祝,因美劇《公園與遊憩》(Parks and Recreation)而廣為人知,為女性提供了一個慶祝女性友誼的機會。 「單身覺醒日」(Singles Awareness Day,簡稱S.A.D.)則以一種反諷的方式,為沒有伴侶的人們提供了一個慶祝的機會。

社群媒體再次改變了情人節的習俗。 Instagram上發布示愛的貼文、在情人節當天更新Facebook感情狀態、精心策劃的公開求婚過程被記錄在YouTube上——原本私密的愛意表達越來越演變成公開的表演。這種在社交媒體上展現浪漫幸福的壓力,催生了一些心理學家所說的“情人節焦慮”,尤其是在年輕人中,他們感到有義務在朋友和陌生人面前展現浪漫的成功。

批評者長期以來一直反對情人節的商業化,認為這個節日已經變成了一種義務而非慶祝,人為製造的情感取代了真摯的情感,商業腐蝕了原本應該自然流露的愛意。每年二月,都會有評論文章譴責情人節是賀卡公司(Hallmark)的節日,是旨在榨取消費者金錢的商業噱頭。然而,這些批評忽略了一個本質:人類一直以來都將愛情形式化和儀式化。古羅馬人有牧神節(Lupercalia),中世紀的歐洲人有宮廷愛情傳統,而我們則有情人節。商業化的元素或許是現代的,但人們渴望抽出時間慶祝浪漫的衝動是古老的。

愛的重寫本

我們在2月14日慶祝的與其說是歷史人物,不如說是一部層層疊疊的文本:兩千年來層層積累的意義,每一代人都添加著自己的解讀,抹去那些不合時宜的複雜之處。殉道的牧師、中世紀詩人的幻想、維多利亞時代的感傷主義者、現代的商業引擎——所有這些「情人節」都並存,各自以不同的方式真實存在,但沒有一個是真正意義上的歷史人物,無法被歷史學家考證。

瓦倫丁的故事展現了傳說的形成與演變,歷史與神話的交織,以及人類的需求如何塑造我們所講述的過去故事。我們選取零碎的片段——殉道錄中的一個名字、地下墓穴中的一座墓碑、中世紀的聖徒傳記——並從中建構出服務於當下目的的複雜敘事。歷史上的瓦倫丁,如果真有其人,很可能是一位默默無聞的牧師或主教,死於羅馬帝國對基督徒的周期性迫害之中。以當時的時代標準來看,他的殉道或許並不引人注目;在三世紀,成百上千的基督徒以類似的方式殉難。而這位瓦倫丁最終與浪漫愛情聯繫起來,則需要幾個世紀的文化發展和一系列無法預料的歷史偶然事件。

喬叟本可以選擇二月中旬的任何一位聖人節來創作這首詩。他選擇瓦倫丁而非其他聖人,很可能只是出於隨意,或許只是因為這個名字悅耳動聽,又或許是因為它在日曆上的位置。然而,正是這種隨意的選擇,經過幾個世紀的文學傳統和商業利用,將一位默默無聞的殉道者變成了全世界戀人的守護神。如果喬叟選擇了其他的聖人節,我們今天或許會用巧克力和玫瑰來慶祝聖阿波羅尼亞節(2月9日)或聖斯科拉斯蒂卡節(2月10日),而瓦倫丁則可能仍然只是一個鮮為人知的人物,只有早期基督教殉道史的學者才會提及他。

這並非要否定情人節的意義,而是要將其視為文化創造力的典範。歷史上的情人節與浪漫的情人節之間的差異並非學術研究的失敗,而是人類賦予符號意義、將過去轉化為對當下有用的事物的能力的有力證明。每一種文化都在不斷地進行這樣的過程,創造出解釋和使當代習俗合法化的起源故事。情人節只是讓這個過程變得異常透明,讓歷史上的斷裂變得異常清晰可見。

或許這很貼切。畢竟,情人節的意義始終在於我們所講述的故事──關於愛,關於犧牲,關於人類將最深切的情感正式化並加以慶祝的需求。瓦倫丁究竟是一個人還是三個人,他是否秘密地為情侶主持婚禮,或者僅僅為了信仰而犧牲,這些都遠不如他的名字所代表的意義重要:公開表達愛意的勇氣,坦誠相待的價值,以及將心交付於他人的甜蜜與脆弱。

當代爭議與未來發展軌跡

二十一世紀為情人節的慶祝方式帶來了新的維度,也引發了關於其意義的新爭議。這個節日已經捲入了關於性別、性取向、商業化和文化真實性的辯論之中,而這些在之前的幾代人看來是難以想像的。

隨著全球婚姻平權的推進,LGBTQ+群體越來越將情人節視為慶祝同性關係的節日。同性伴侶會在情人節當天發布訂婚公告,同性戀伴侶會像異性戀伴侶一樣互贈賀卡和巧克力,酷兒文化也發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情人節傳統。這標誌著這個歷史上完全圍繞著異性戀戀愛的節日發生了重大轉變。傳統的情人節形象——通常以嚴格的性別二元論來描繪情侶——也開始逐漸多元化,一些賀卡製造商開始提供同性伴侶賀卡和性別中立的賀卡。

對於多元關係群體而言,情人節的慶祝方式更為複雜。情人節的核心在於建立在專屬伴侶關係之上。當一個人擁有多個戀愛對象時,該如何慶祝情人節?有些多元關係者認為情人節與他們的關係結構格格不入,因此完全拒絕慶祝。另一些人則會多次慶祝,分別與每位伴侶互贈情人節卡片。還有一些人會舉辦集體慶祝活動,以表達對整個多元關係群體的認可。這些不同的慶祝方式挑戰了情人節浪漫排他性的基本假設,也預示著情人節未來可能的演變方向。

約會軟體和網路戀情的興起催生了新的情人節習俗。在 Tinder 或 Bumble 上相識的情侶,如果情人節當天恰好與他們初次相遇的日期相近,有時會慶祝他們的“配對紀念日”。異地戀情侶則透過視訊通話維繫情人節的聯繫,協調不同時區的同步晚餐,或互贈電子情人節卡片。 2020 年至 2022 年的疫情加速了這些虛擬情人節習俗的傳播,因為封鎖措施使得許多情侶無法進行傳統的浪漫晚餐。一些疫情期間的創新——例如虛擬烹飪約會、同步觀影、精心準備的驚喜外賣——即使在限制解除後也依然保留了下來。

出於對環境的關注,一些消費者開始尋求「永續的情人節禮物」。批評者指出,情人節鮮花產業,尤其是玫瑰貿易,會造成龐大的環境成本。北美和歐洲銷售的玫瑰大多從南美或非洲進口,透過冷藏空運運輸,這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玫瑰的種植過程中通常大量使用殺蟲劑,而鮮花行業的工人往往在惡劣的條件下工作,收入微薄。現在,有些消費者會選擇本地種植的鮮花、盆栽植物而不是鮮切花,或者乾脆放棄鮮花,轉而選擇以伴侶的名義贈送體驗或進行慈善捐贈。

巧克力產業也面臨類似的檢視。世界上大部分可可產自西非,而西非的種植環境有時涉及童工和森林砍伐。公平貿易巧克力品牌越來越受歡迎,吸引了那些希望情人節禮物符合道德價值的消費者。然而,公平貿易產品的價格通常更高,這使得道德消費也帶有階級色彩。誰有能力實踐道德消費本身就成了道德問題。

反消費主義運動長期以來一直批評情人節,但當代批評者為這種批評增添了新的維度。他們認為,這個節日人為地製造了稀缺性和價格上漲——為什麼2月14日鮮花的價格要翻三倍?他們質疑真正的浪漫愛情是否能透過大規模生產的商品來表達。他們指出,情人節給處於新戀情或感情出現問題的人們帶來了特殊的壓力,迫使他們過早地表白或暴露關係中的問題。情人節所要求的浪漫幸福的表演可能會讓人感到壓抑,尤其是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展示這種表演的情況下。

儘管飽受批評,情人節卻絲毫沒有消亡的跡象。相反,它還在不斷發展壯大。新的商業類別層出不窮:寵物情人節禮物、兒童情人節慶祝活動、單身情人節商品等等。這個節日展現出了驚人的韌性,它適應了不斷變化的社會風俗,融合了新技術,並經受住了批評的衝擊。這種韌性表明,情人節滿足的需求遠不止於其商業表現本身。

情人節心理學

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對情人節進行了廣泛的研究,試圖了解其心理和社會功能。他們的研究表明,這個節日除了簡單的商業利用之外,還有多種其他用途。

情人節為心理學家提供了一個所謂的“關係檢查點”,促使情侶們明確地審視和評估彼此的關係。 「情人節我們要做什麼?」這個問題迫使情侶們正視彼此的關係現狀。他們是否夠認真地想要一起慶祝情人節?如果是,慶祝活動該如何安排?這個節日為情侶們提供了一個結構化的機會,讓他們能夠明確彼此的關係,否則這些關係可能會一直模糊不清。這既可以是有益的——幫助情侶們明確彼此的期望和承諾程度——也可能帶來壓力,迫使他們過早地對關係進行評估。

對穩定的伴侶來說,情人節正如社會學家維維安娜·澤利澤所說的「關係維護工作」。長久的戀愛關係需要持續的努力,才能在日常生活的瑣碎需求中保持浪漫。情人節提供了一個特定的契機來進行這種維護,一種文化上的契機,促使人們跳出日常的常規,重燃浪漫的火花。批評者認為這過於刻意,但慣例和儀式確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功能。正如宗教節日為人們提供結構化的反思精神的場合一樣,情人節也為人們提供結構化的浪漫情懷。

情人節也有重要的社交訊號功能。在工作場所展示情人節禮物、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情人節照片、或與朋友討論情人節計劃——所有這些行為都在向社交網絡傳遞戀愛狀態和感情進展的信息。演化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訊號傳遞具有適應性價值,它表明自己正處於一段成功的戀愛關係中,因此“名花有主”,這可以減少來自他人不必要的浪漫追求。

對單身人士而言,情人節可能帶來心理上的挑戰,尤其是在戀愛關係與社會價值密切相關的文化中。研究表明,在情人節前後,單身人士的孤獨感和憂鬱情緒會加劇,尤其是那些渴望戀愛關係的人。然而,也有研究發現,許多單身人士表示對情人節的單身狀態漠不關心,甚至感到輕鬆,享受擺脫節日壓力和義務的自由。 「單身人士覺醒日」的出現,正是為了重新定義這個節日,將潛在的歧視轉化為慶祝。

兒童課堂上的情人節禮物交換活動,除了帶來簡單的樂趣之外,還具有重要的發展功能。發展心理學家指出,這些交換活動能夠培養孩子的社交技能,例如記住要給每個人帶情人節禮物、正確書寫名字以及表達感謝。課堂交換活動中包容性的氛圍——每個孩子都能與其他孩子互贈情人節禮物——能夠樹立親社會行為的榜樣,並幫助孩子們感受到社交的歸屬感。教師們也表示,課堂情人節禮物交換活動可以增強班級凝聚力,並幫助弱勢兒童融入同儕團體。

情人節與愛的意義

從更深層次來看,情人節引發了人們對愛情本質的思考。什麼是愛?該如何表達愛?真摯的情感可以安排嗎?這些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但情人節的存在本身就迫使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

哲學家西蒙梅認為,現代西方文化已將浪漫愛情提升到近乎宗教的地位,使其成為人生意義和滿足感的主要來源。情人節正是這種浪漫愛情理念的典型體現,它將熾熱的浪漫情愫奉為人生至高無上的福祉。這與以往時代截然不同,在以往時代,責任、榮譽、家庭或宗教信仰可能比浪漫情愫更為重要。中世紀的瓦倫丁曾違抗皇權主持基督教婚禮,他重視宗教責任而非浪漫愛情;而現代情人節則顛倒了這一優先順序,將浪漫愛情奉為至高無上的價值。

然而,浪漫愛情的理念也會帶來問題。如果我們把浪漫愛情捧得太高,就可能設定不切實際的標準,期望伴侶滿足任何一個人無法完全滿足的需求。 「靈魂伴侶」的概念是當代浪漫理念的核心,它暗示每個人都有一個完美的伴侶——歷史學家史蒂芬妮·孔茨稱這種觀念「史無前例,且可能造成危害」。當我們期望伴侶同時扮演摯友、激情愛人、精神伴侶、共同撫養孩子、經濟夥伴和情感支柱等多重角色時,我們或許要求過高了。

情人節既體現又強化了這種浪漫愛情理念。這個節日的種種儀式——盛大的求愛、精美的禮物、浪漫的告白——都在暗示真愛應該是激情澎湃、令人沉醉的。然而,關係研究者卻一致發現,長期關係的成功與其說是取決於激情強度,不如說是取決於更平凡的品質:溝通技巧、衝突解決能力、價值觀的契合以及相互尊重。情人節所頌揚的浪漫火花,或許遠不如它所忽略的日常善意來得重要。

一些哲學家和文化評論家主張重新定義情人節,以慶祝超越浪漫伴侶關係的更廣泛的愛的形式。古希臘語區分了多種形式的愛:愛神(浪漫/性愛)愛(友誼),儲存(親情)博愛(博愛/慈善)。現代英語將這些差異簡化為一個詞“愛”,但它們之間的差異仍然十分顯著。批評者不禁要問,為什麼我們只應該頌揚博愛呢?愛神情人節?何不致敬愛也,或者儲存, 或者博愛?

一些當代觀察家接受了這種更廣闊的視角。 「閨蜜節」(Galentine’s Day)慶祝女性友誼便是這種拓展的體現。父母為孩子購買情人節禮物,朋友之間互贈純友誼的情人節禮物,人們在情人節當天為陌生人做些善事——所有這些做法都將這個節日的意義從浪漫的排他性延伸到更具包容性的愛。這究竟是淡化了情人節的意義,還是豐富了它的意義,則取決於人們的視角。

永恆的謎團

最後,我們又回到了瓦倫丁本人——或者說,回到了他們自己。儘管兩千年來人們對他的崇拜,儘管幾個世紀以來學者們的研究,儘管他的遺物散佈在各大洲,我們仍然對瓦倫丁究竟是誰、他究竟做了什麼,存在著根本性的疑問。歷史記錄要麼保持沉默,要麼自相矛盾。考古證據模稜兩可。文獻資料也不可靠。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不確定性堪稱完美。瓦倫丁之所以神秘莫測,正是因為我們賦予了他太多的想像。祂可以成為我們所需要的任何角色:桀騁不馴的牧師、慈悲的醫者、浪漫的詩人、為愛殉道的殉道者。他身上的空白反而使他成為文化意義建構的理想畫布。如果我們有詳盡的歷史資料來記錄瓦倫丁的真實人生——他的出生地、家庭、教育背景、具體的傳教事蹟、以及他去世的確切情況——他或許只會停留在歷史的層面,被局限於三世紀羅馬的特定情境之中。然而,正是他的默默無聞,才使他成為一種普世的存在。

情人節最大的悖論在於,它紀念的是一位我們並不了解的聖人,而我們卻透過參與他從未實踐過的習俗來表達他可能並不認同的價值觀。歷史人物瓦倫丁與如今的情人節文化習俗幾乎毫無關聯。然而,這種斷裂並沒有使這個節日失去意義。相反,它揭示了文化運作方式、符號功能以及人類社群如何創造意義的深刻內涵。

情人節的成功並非源自於其歷史真實性,而是因為它滿足了人類的需求。我們需要場合來表達愛意,需要儀式來紀念彼此的關係,需要理由來打破常規,需要機會表達情感。我們需要符號和故事來塑造我們的情感,將私密的感受轉化為公開的認可,將個人經驗與更宏大的文化敘事聯繫起來。情人節恰好提供了這一切,而歷史上的瓦倫丁是否真實存在,對這個節日的文化影響力而言,卻顯得無關緊要。

都柏林、維也納、羅馬和格拉斯哥的聖瓦倫丁遺骸持續吸引朝聖者。這些遺骸是否真的屬於殉道者聖瓦倫丁,我們無從知曉,或許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們所代表的意義:與過去的延續,與神聖傳統的聯繫,以及抽象理想的具象化。在瓦倫丁遺骸前祈禱的朝聖者,參與到一項延續了十六個世紀的虔誠傳統中,加入了一個跨越時空的信徒群體。這些遺骸的歷史真實性遠不如它們的象徵意義和宗教功能重要。

同樣,2月14日互贈情人節卡的情侶們,也參與了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歐洲、杰弗裡·喬叟和奧爾良的查理、維多利亞時代的戀人以及喬治時代的詩人的傳統。他們加入了一個跨越時空的龐大戀人群體,所有人都用儀式化的表達方式來宣告那些既獨特又普遍共通的情感。瓦倫丁是否真的為秘密情侶主持過婚禮,或者是否真的在獄中寫過情書,遠不如這個故事所蘊含的象徵意義重要:愛值得犧牲,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超越了權威,浪漫的忠貞值得慶祝。

我們造就的聖人

最終,瓦倫丁或許不應被理解為一個歷史人物,而應被視為一種文化產物──一個跨越兩千年、無數參與者共同參與、不斷演變卻又保持著明顯延續性的集體計畫。這位殉道的牧師(如果他真的存在的話)提供了創作的素材:一個名字、一個日期、一段死亡。後世為他增添了新的層面:中世紀的聖徒傳記作家潤飾了他的故事,喬叟將他與浪漫愛情聯繫起來,維多利亞時代的企業家將他的節日商業化,現代企業則將他的慶祝活動推向全球。

每一次增添都改變了情人節的意義,但每次都聲稱與傳統一脈相承。文化的運作方式正是如此──不斷創新,同時又秉持古老的權威;永恆變化,同時又堅持延續。情人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傳統:它並非一成不變的傳承,而是鮮活的實踐;並非固定不變的意義,而是持續不斷的詮釋。

歷史上那個神秘莫測、充滿變數的瓦倫丁,已被我們創造的瓦倫丁所取代——戀人們的守護神、浪漫的象徵、贈送巧克力和鮮花的藉口。這個瓦倫丁,誕生於詩歌與商業、信仰與幻想之中,從歷史角度來看或許是“虛假的”,但在文化層面卻無比真實。他代表我們對愛情重要性的共同重視,我們共同相信浪漫的緣分值得慶祝,以及我們對那些能夠標記關係、表達情感的儀式的共同需求。

每年2月14日,數以百萬計的人們參與情人節的各種儀式──互贈卡片、禮物、分享美食、互訴衷腸。他們大多對殉道的神父、中世紀詩、羅馬節或維多利亞時代的象徵意義一無所知。他們參與其中並非出於對歷史的追憶,而是超越歷史,從古老的形式中創造新的意義,使傳統適應當代的需求。他們所敬奉的聖人,是我們創造的聖人:他並非任何歷史教會的守護聖人,而是人類心靈的守護聖人;他並非為羅馬的迫害而殉道,而是為愛的轉化力量而殉道。

歸根究底,瓦倫丁的故事就是我們的故事──人類社群如何創造意義,符號如何延續與演變,過去如何塑造現在,而現在又如何不斷重塑過去。歷史上的瓦倫丁與現代節慶之間的差異並非需要解決的問題,而是一種需要理解的現象,是文化創造力與人類意義建構能力的體現。

當我們又一次經歷情人節——無論慶祝、忽視或抗議——我們都參與這場持續不斷的文化創造。我們在這層層疊疊的文字上添上自己的篇章,在這首綿延數百年的詩篇中譜寫自己的詩句,在這錯綜複雜的故事中編織自己的線索。而那位神秘的聖人,無論他曾經是誰,無論他現在變成了什麼,都主宰著這一切:他是他從未想像過的節日的守護神,是他從未預料到的意義的象徵,是愛情奇特力量的永恆見證者——愛情能從碎片中創造傳奇,從偶然中創造傳統,從神秘中賦予意義。

←Previous
Next→

Categories


  • Uncategorized (161)

Recent post


  • 西班牙各地區本土花卉:花藝師指南

    November 2, 2025
  • Native Flowers of Spain by Region: A Florist Guide

    November 1, 2025
  • 維多利亞時代的植物學家:植物搜尋的黃金時代

    October 31, 2025
  • Victorian Botanists: The Golden Age of Plant Hunting

    October 31, 2025

Gallery


kitchen-with-small-space-modern-design
3d-rendering-white-minimal-kitchen-with-wood-decoration
beautiful-shot-modern-house-kitchen-dining-room
3d-rendering-white-minimal-kitchen-with-wood-decoration
empty-modern-room-with-furniture-2-scaled
minimalist-kitchen-interior-design

Tags


Comma Blooms

Our love for flowers goes beyond aesthetics, it is rooted in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raftsmanship and deep professional floral knowledge.

florist@commablooms.com

送花、訂花、預訂花束、線上訂花、推薦花店、鮮花快遞服務、花束、客製化花束訂單、情人節花束、生日花束、當日快遞、畢業花束、訂婚花束、母親節花束、母親節鮮花、開幕禮籃、迎賓禮品、禮物籃、婚禮插花、胸花、新娘花禮、新生兒擺花禮品、中秋花禮盒、花草中花禮盒、花草中花禮盒

我們喺 flowersby.com 有登記
而且我哋係HK Florist Association 嘅會員

Explore more

Size Chart

Blog

Shop

New product

Packaging


© 2025 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