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cart is currently empty!
印度藝術與文學中的花卉:排燈節指南
數千年來,花卉在印度文化中具有深遠而多層面的意義,在宗教實踐、藝術表現和文學傳統中都是強有力的象徵。它們的存在滲透到印度文明的每個方面,從古代吠陀傳統的神聖儀式到蒙兀兒宮廷精緻的細密畫,從梵語古典詩歌的激情詩句到中世紀虔誠奉獻聖人的讚美詩。在印度思想中,花卉不僅僅代表植物標本,更是神聖美麗的化身、靈性真理的象徵,以及最深沉人類情感和體驗的隱喻。
花卉與印度文化的關係如此密切,以至於它塑造了美學理論、影響了建築設計、啟發了音樂創作,並提供了表達難以言喻之事的詞彙。本指南探索了印度各種藝術和文學傳統中豐富的花卉象徵主義和表現形式,揭示這些精緻的自然形態如何成為人類最深刻表達的載體。
古代印度文學中的花卉
吠陀時期(公元前1500-500年)
最早的印度文獻《吠陀經》包含了大量關於花卉的記載,建立了將延續數千年的象徵模式。在《梨俱吠陀》中,花卉出現在獻給各種神祇的讚歌中,通常與美麗、豐饒和神聖恩典相關聯。蘇摩植物雖然學者們對其存有爭議,但它以花卉意象被描述,在吠陀儀式中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
《阿闥婆吠陀》包含了關於植物和花卉的詳細知識,包括它們的藥用特性和儀式用途。花卉對於吠陀祭祀儀式至關重要,作為獻給神祇的供品和神聖空間的裝飾元素。蓮花(padma或kamala)已經作為純潔和神聖美麗的象徵出現,這種意義將在整個印度文化史中保持不變。
梵語古典文學
迦梨陀娑與黃金時代
迦梨陀娑(Kalidasa,公元4-5世紀)被認為是最偉大的梵語詩人和劇作家,他將花卉意象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複雜高度。在他的作品中,花卉成為敘事結構、人物發展和情感表達的核心。
在《沙恭達羅》(Abhijnanasakuntalam)中,沙恭達羅居住的修道院被描述為花卉的天堂。當沙恭達羅必須離開時,她與植物和花卉的關係象徵著她與自然和純潔的連結。無憂樹(asoka)拒絕開花,直到被她的腳觸碰,展現了女主角與自然世界之間的神秘連結。花卉作為愛情的見證者、分離戀人之間的信使,以及人物情感狀態的象徵。
《雲使》(Meghaduta)中,當夜叉描述雲朵應該採取的路線以到達他的愛人時,有大量的花卉意象。每個地區都以其獨特的花卉為特徵——羅摩山的kadamba樹、各種湖泊的蓮花,以及烏賈因的茉莉花園。這些描述具有多重目的:創造生動的感官印象、確立季節和場景,並增強詩歌的情感共鳴。
在《四季集》(Ritusamhara)中,迦梨陀娑用整個章節來描述每個季節特有的花卉。春季(vasanta)因其豐富的花朵而特別受到讚頌——芒果花、無憂花、tilaka和茉莉創造了一個感官景觀,體現了慾望和復甦。花卉不僅僅是裝飾,更是自然季節戲劇中的積極參與者。
古典詩歌中的花卉象徵
梵語詩人發展了一套精緻的花卉象徵系統,在詩歌理論中變得標準化。不同的花卉與特定的情感(rasas)、季節、時間和女主角類型相關聯。這個系統在《舞論》(Natyashastra)和後來的梵語詩學手冊中被編纂,為詩人提供了一套複雜的情感和美學表達詞彙。
蓮花(padma)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象徵著靈性純潔、神聖美麗和宇宙創造。它能夠在泥濘的水中生長而保持不受污染,使其成為靈性超越的完美隱喻。不同顏色的蓮花具有不同的含義:白蓮花代表純潔和靈性完美,紅蓮花代表激情和世俗美麗,藍蓮花喚起神秘和無限天空。
黃玉蘭(champaka,Magnolia champaca)金黃色的花朵和強烈的香氣代表神聖美麗和性愛慾望。它經常出現在理想化花園的描述中,以及比喻裝飾著花朵的美麗頭髮。
茉莉花(mallika或malati)象徵精緻的美麗、謙遜和愛情的陶醉。它的白色花朵在夜間綻放,使其與月光、秘密會面和浪漫相關聯。
紅色無憂花(Saraca asoka)據信當被美麗女人的腳觸碰時會開花,使其成為生育力、慾望和女性美麗力量的象徵。它經常出現在宮殿花園和浪漫邂逅的描述中。
kadamba樹(Neolamarckia cadamba)具有球形橙色花朵,與克里希納神(Krishna)和季風浪漫相關聯。它的出現標誌著雨季的到來,與歡樂、慶祝和戀人重逢相關聯。
史詩文學
《摩訶婆羅多》
偉大的史詩《摩訶婆羅多》雖然主要關注戰爭和正法(dharma),但包含了許多段落,其中花卉扮演重要的象徵和敘事功能。般度族人在流亡期間居住的般遮羅森林被描述為花卉豐富,代表著即將到來的考驗之前的臨時天堂。
當德勞帕蒂(Draupadi)渴望一朵特定的天界花朵(saugandhika)時,它促使比摩(Bhima)的冒險和他與哈奴曼(Hanuman)的相遇,連接了兩部偉大的史詩,並展示了花卉如何推動敘事行動。花卉不僅僅是慾望的對象;它代表德勞帕蒂的尊嚴,以及她的丈夫們為尊重她的願望而願意走多遠。
在《集會篇》(Sabha Parva)中,對堅戰王(Yudhishthira)王宮的描述包括精緻的花園,種植來自已知世界各地的異國花卉,象徵著般度王的繁榮和正義統治。
《羅摩衍那》
蔑利迦(Valmiki)的《羅摩衍那》包含印度文學中一些最美麗的花卉描述。悉多(Sita)在楞伽(Lanka)被囚禁的無憂樹林(Ashoka Vatika)成為印度文學中最具代表性的花園之一。雖然美麗,但花園代表著囚禁和悲傷,展示了背景如何轉變花卉象徵主義。
對治陀羅俱吒山(Chitrakuta)的描述,羅摩、悉多和羅什曼那(Lakshmana)在那裡度過流亡時光,強調了森林的自然美,包括其豐富的花卉。這些描述創造了一個理想化的田園環境,與阿逾陀(Ayodhya)的政治陰謀形成對比。
羅摩用來返回阿逾陀的普施波卡飛車(pushpaka vimana,花車)暗示了印度想像中花卉與神聖或魔法元素之間的連結。
佛教文學
佛教文獻廣泛使用花卉作為教學工具和象徵。蓮花作為覺悟的最高象徵出現——從泥土(輪迴)中生長,穿過水面,在空氣和光線中綻放(涅槃)。佛陀常被稱為「持蓮者」(Padmapani),他的足跡傳統上標有蓮花符號。
《本生經》(Jataka tales),關於佛陀前世的故事,經常在字面和隱喻的角色中出現花卉。花園作為教學、冥想和靈性實現的場所出現。
《法句經》(Dhammapada)包含著名的詩句:「正如一朵花,雖然美麗可愛,卻沒有香味,那些說得好聽但不實踐的人的話語也同樣毫無成果。」這展示了花卉如何在佛教文學中作為教學隱喻。
印度視覺藝術中的花卉
古代時期
孔雀王朝藝術(公元前322-185年)
孔雀王朝時期見證了印度第一批主要石質紀念碑的創建,許多都有花卉圖案。蓮花在阿育王柱頭上顯著出現,精心雕刻的花瓣展示了複雜的雕塑技術。這裡的蓮花象徵著帝王試圖建立的正法(宇宙法則)。
這一時期的石窟寺廟,如巴拉巴爾(Barabar)的石窟,顯示了將有機形態轉化為石頭的早期嘗試,一些石窟有花卉花飾和風格化的植物形態。
巽伽和百乘王朝時期(公元前185年至公元250年)
桑奇(Sanchi)、巴爾胡特(Bharhut)和阿瑪拉瓦蒂(Amaravati)的大型佛塔展示了精緻的花卉裝飾。桑奇的牌坊(toranas,門樓)展示了蓮花、樹木和藤蔓的複雜雕刻,框起了敘事面板。這些花卉元素同時具有裝飾和象徵功能,創造了佛教天堂的感覺。
來自桑奇的手持娑羅樹枝的夜叉女(yakshi)形象體現了印度藝術中女性神性與開花植物之間的連結。這個圖案,即女性通過觸碰使樹木開花,在印度雕塑中反覆出現,並與文學傳統相關聯。
古典時期
笈多王朝時期(公元320-550年)
笈多王朝時期,通常被稱為印度藝術的黃金時代,花卉圖案達到了新的複雜性和自然主義水平。阿旃陀(Ajanta)石窟壁畫包含了印度藝術史上一些最精美的花卉裝飾。
在阿旃陀第1窟,天花板上有精緻的花卉曼陀羅,結合了蓮花、藤蔓卷軸和幾何圖案。這些設計展示了對對稱和視覺節奏的先進理解。繪製的蓮花天花板創造了觀眾從水下往上看、凝視漂浮在水面上的蓮花的印象——這是一種複雜的藝術手法,增強了冥想氛圍。
阿旃陀石窟的牆壁描繪了宮殿花園,有開花的樹木和觀賞植物,提供了關於古典印度花園設計的寶貴信息。人物被展示在花園中,欣賞花卉,佩戴花卉飾品,並使用花卉進行宗教供奉。
笈多時期的雕塑完善了神祇的蓮花基座表現。蓮花寶座成為佛陀和菩薩座位的標準,花瓣精確雕刻,顯示對實際蓮花結構的理解,同時保持象徵性的理想化。
笈多後期發展
埃洛拉(Ellora)的石窟寺廟(公元6-9世紀)繼續並闡述了早期的花卉傳統。凱拉薩神廟(第16窟)具有廣泛的花卉雕刻,融入建築中,蓮花圓形飾、懸掛花環和花卉柱頭展示了花卉圖案在寺廟裝飾中的核心作用。
中世紀時期
寺廟建築與雕塑
中世紀印度寺廟(公元7-13世紀)將花卉裝飾提升為建築原則。奧里薩邦的寺廟,如林伽拉賈寺(Lingaraja temple)和科納克(Konark)的太陽神廟,具有精緻的花卉帶(稱為pratiratha),水平橫跨寺廟牆壁,創造視覺節奏並劃分建築部分。
這些寺廟的天花板面板(稱為pithas)通常有精緻的花卉曼陀羅,中心是蓮花,周圍是放射狀的花瓣和幾何圖案。這些設計以花卉形式代表宇宙,蓮花作為宇宙從中湧現的創造中心。
卡修拉荷(Khajuraho)寺廟(公元10-11世紀)展示了花卉表現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雕塑家創造了深浮雕的開花藤蔓,似乎自然地生長在寺廟牆壁上。女性形象被展示在花園中,手持花卉,裝飾著花卉珠寶,並置身於開花樹木之間,強調美麗、自然和神聖之間的連結。
南印度寺廟發展了自己獨特的花卉詞彙。朱羅青銅器(公元9-13世紀)經常展示站在極其精緻的蓮花基座上的神祇,每個花瓣都單獨鑄造和細緻描繪。寺廟塔門(gopurams,門塔)具有灰泥裝飾,包括在節日期間定期重新繪製的精緻花卉設計。
手稿插圖
來自中世紀印度的貝葉和紙質手稿在邊緣和裝飾元素中有花卉插圖。來自古吉拉特和拉賈斯坦邦(公元11-15世紀)的耆那教手稿展示了在幾何排列中複雜使用花卉圖案,通常使用金箔和鮮豔的礦物顏料。
這些手稿的邊緣經常有由藤蔓卷軸連接的風格化蓮花,創造框架文本的裝飾邊框。這些設計同時具有美學和象徵目的,暗示神聖文本被置於神聖花園中。
蒙兀兒時期(16-19世紀)
蒙兀兒時期代表了印度花卉藝術中或許最高的成就,將波斯、中亞和本土印度傳統結合成一種獨特的綜合體。
蒙兀兒細密畫
蒙兀兒細密畫將花卉繪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自然主義和細節水平。藝術家們仔細研究花卉,創造了具有植物學準確性的個別植物肖像,同時保持裝飾吸引力。
蒙兀兒手稿的邊緣有精緻的花卉插圖。用金色繪製花卉來裝飾邊緣的技術(稱為hashiya)達到了非凡的複雜程度。藝術家們創造了玫瑰、鳶尾花、鬱金香、罌粟花和其他花卉的構圖,以自然主義的間距排列,但組合成令人愉悅的裝飾圖案。
賈漢吉爾(Jahangir)時期(1605-1627年)特別強調自然史繪畫。像曼蘇爾(Mansur)這樣的藝術家創造了個別花卉的詳細研究,在世界藝術中位居最精美的花卉畫之列。這些作品顯示了親密的觀察——花瓣的精緻紋理、顏色的微妙漸變、雄蕊和雌蕊的精確結構。
宮廷(darbar)場景和花園的蒙兀兒畫作提供了蒙兀兒花園設計的寶貴記錄。這些畫作展示了特定的花卉——玫瑰、百合、鳶尾花、水仙花——種植在正式的幾何花壇中,流水渠道和噴泉創造了經典的四分花園(charbagh)佈局。
蒙兀兒建築與裝飾藝術
蒙兀兒建築在每個尺度上都融入了花卉裝飾,從大型大理石鑲嵌到精緻的繪製細節。
泰姬陵(1632-1653年)代表了石頭花卉裝飾的最高成就。白色大理石表面鑲嵌著半寶石,形成花卉——玫瑰、百合、鬱金香、鳶尾花和蓮花——設計結合了波斯和印度美學原則。這些鑲嵌達到了卓越的自然主義,具有微妙的顏色漸變和對植物學細節的仔細關注。
德里紅堡(Red Fort)的整面牆都覆蓋著大理石鑲嵌花卉設計。覲見廳(Diwan-i-Khas)包含著名的對句「如果地球上有天堂,就是這裡,就是這裡,就是這裡」,周圍環繞著精緻的花卉鑲嵌,暗示花卉之美對創造天堂空間至關重要。
蒙兀兒地毯、紡織品和玉器繼續花卉主題。地毯具有從花瓶中湧現或在花園中生長的開花植物的場地設計。這些設計不僅僅是裝飾性的,而是承載著與天堂、神聖美麗和宇宙花園相關的象徵意義。
拉其普特和帕哈里繪畫
拉賈斯坦邦和帕哈里山區的地方宮廷發展了獨特的繪畫傳統,對花卉意象有自己的處理方式。
拉其普特繪畫
拉其普特細密畫經常通過設置在花園中的寓言場景來描繪拉格(ragas,音樂模式)和拉薩(rasas,情感)。拉格瑪拉(Ragamala)畫作(拉格的花環)將人物置於精緻的花園環境中,其中特定的花卉表示季節、一天中的時間和情感情緒。
梅瓦爾(Mewar)、馬爾瓦爾(Marwar)和其他拉其普特學派發展了獨特的風格。梅瓦爾畫作具有密集的花園,風格化的植物和花卉創造複雜的圖案。花卉通常以側面或從上方出現,創造裝飾表面而不是幻覺空間。
克里希納神生平(Krishna-lila)的畫作廣泛展示花卉。圓圈舞蹈(ras-lila)發生在滿是kadamba花的森林樹林中。克里希納與牧女(gopis)嬉戲的場景展示了精心細緻的森林,有開花的樹木、盛開的藤蔓和散滿花朵的地面。
帕哈里繪畫
帕哈里學派(尤其是康格拉和巴索里)創造了印度藝術中一些最浪漫和詩意的花園場景。康格拉風格(18-19世紀)特別以其對自然的精緻處理而聞名,仔細觀察的花卉為浪漫和奉獻主題創造背景。
來自康格拉的《牧童歌》(Gita Govinda)畫作展示拉妲和克里希納在花園環境中,每一種植物和花卉都有助於情感氛圍。藝術家們使用特定的花卉來表示季節和情緒——池塘中盛開的蓮花暗示季風浪漫,開花的芒果樹表示春天和慾望的萌動。
十二月(Baramasa)畫作通過植物生命的轉變來描繪季節的變化。每個月都以特定盛開的花卉為特徵,根據開花植物的自然循環創造視覺日曆。
殖民時期和現代時期
公司繪畫
在英國殖民時期,為歐洲贊助人工作的印度藝術家創造了自然史插圖,包括詳細的植物學研究。這些「公司繪畫」結合了歐洲科學插圖慣例和印度繪畫技術,創造了獨特的混合風格。
來自加爾各答、馬德拉斯和其他中心的藝術家為歐洲收藏家創造了花卉畫冊。這些作品以科學準確性記錄了印度植物群,同時保持了印度藝術傳統的裝飾性。
現代印度藝術
現代印度藝術家在當代背景下重新詮釋了傳統的花卉圖案。拉賈·拉維·瓦爾馬(Raja Ravi Varma,1848-1906年)將花卉融入他的學院派風格畫作中,經常展示花園中的人物或手持花卉,以參照古典印度藝術和文學傳統的方式。
由阿巴寧德拉納特·泰戈爾(Abanindranath Tagore)和南達拉爾·博斯(Nandalal Bose)領導的孟加拉學派藝術家復興了傳統的印度藝術詞彙,包括花卉圖案。他們從阿旃陀、蒙兀兒細密畫和民間藝術傳統中汲取靈感,創作作品象徵性地使用花卉,同時拒絕歐洲自然主義。
阿姆里塔·謝吉爾(Amrita Sher-Gil)將花卉融入她的現代主義畫作中,經常將花瓶花卉置於室內作為文化和美學修養的標誌。她的方法更受歐洲後印象派的影響,而不是傳統的印度美學,但她對主題的選擇和色彩偏好顯示了印度的感性。
當代印度藝術家繼續使用花卉意象。阿爾皮塔·辛格(Arpita Singh)在結合傳統和現代元素的敘事構圖中使用花卉。安珠·多迪亞(Anju Dodiya)將花卉融入裝置和繪畫中,探索記憶、身份和文化遺產。
特定花卉的象徵意義
蓮花(Padma/Kamala)
蓮花在印度象徵主義中具有至高無上的重要性,代表創造、純潔、靈性覺悟和神聖美麗。它獨特的生命週期——根植於泥土,通過水生長,在空氣中綻放——使其成為靈性發展的完美隱喻。
在印度教宇宙論中,宇宙從毗濕奴(Vishnu)肚臍上生長出的蓮花中湧現,梵天(Brahma)坐在花中。吉祥天女(Lakshmi),繁榮女神,被展示坐在蓮花上並手持蓮花。蓮花代表她作為靈性和物質豐盛的開花。
佛教傳統將不同類型的覺悟與不同的蓮花狀態相關聯:封閉的蓮花代表潛在的覺悟,部分開放的蓮花代表向覺悟的進步,完全開放的蓮花代表完全的覺悟。
顏色具有特定的含義:白蓮花(pundarika)代表心理和靈性純潔;紅蓮花(kamala)表示心的本來性質、愛與慈悲;藍蓮花(utpala)代表智慧、知識和對感官和誘惑的勝利;粉紅蓮花(padma)是最高的蓮花,代表佛陀本身。
茉莉花(Mallika/Malati)
茉莉花在整個印度藝術和文學中作為精緻美麗、純潔和神聖恩典的象徵出現。它的白色花朵和強烈的香味使其受歡迎用於頭髮裝飾、宗教供品和花環。
在古典詩歌中,茉莉花代表謙遜的美麗和純潔的愛。年輕的女主角經常被比作茉莉花,暗示純真和新鮮的美麗。夜晚盛開的茉莉花(raat-ki-rani)出現在浪漫的背景中,與秘密會面和夜間浪漫相關聯。
茉莉花用於製作宗教供奉的花環(malas)賦予它神聖的聯想。這種花代表奉獻,並在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傳統中供奉給神祇。
玫瑰(Golap/Gulab)
雖然玫瑰主要通過波斯影響進入印度藝術詞彙,但它在中世紀和蒙兀兒時期深深融入了印度花卉象徵主義。
在受波斯影響的印度詩歌中,玫瑰代表完美的美麗和愛人。夜鶯對玫瑰的愛成為情人渴望難以企及的愛人的標準隱喻。這種象徵主義在印度用烏爾都語和波斯語撰寫的詩歌中大量出現。
玫瑰的香味使其在印度香水和芳香療法傳統中很重要。玫瑰水和玫瑰精油(attar)用於宗教儀式、烹飪和傳統醫學,為這種花的文化意義增添了另一個維度。
黃玉蘭(Champaka)
金色的黃玉蘭花在印度傳統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它強烈的香味和美麗的金黃色使其受歡迎用於宗教供品和頭髮裝飾。
在古典梵語詩歌中,黃玉蘭同時代表神聖美麗和性愛慾望。它經常出現在理想化花園和樹林的描述中,浪漫邂逅發生在那裡。
黃玉蘭樹對毗濕奴神聖,出現在毗濕奴天堂(Vaikuntha)的描述中。它也與室建陀(Skanda,又稱Kartikeya)、戰神相關聯,展示了即使是武神在印度傳統中也有花卉聯想。
無憂花(Asoka)
無憂樹及其紅橙色的花簇具有與生育力和女性力量相關的獨特象徵意義。根據傳統,這棵樹在被美麗女人的腳觸碰時會開花,在女性美麗和自然開花之間建立了神秘的連結。
這個圖案在印度雕塑中反覆出現,夜叉女(yakshis,自然精靈)被展示觸碰或踢無憂樹,使其開花。這個圖像代表生育力、女性能量的賦予生命力量,以及人類美麗與自然美麗之間的和諧。
無憂花出現在悉多被囚禁的樹林名稱中——無憂樹林(Ashoka Vatika)——儘管矛盾的是,那裡的花朵未能安慰她的悲傷。這展示了背景如何轉變或諷刺傳統的花卉象徵主義。
Kadamba樹(Neolamarckia cadamba)
Kadamba樹及其球形橙色花朵與克里希納神密切相關。根據傳統,克里希納坐在kadamba樹上吹笛子,並在kadamba樹下進行圓圈舞蹈(ras-lila)。
Kadamba在季風期間開花,使其與雨、生育力和重逢的喜悅相關聯。在古典詩歌中,kadamba花的出現預示著雨季的到來,通常促使分離的戀人渴望重逢。
這種花不尋常的球形形狀使其在藝術中視覺上與眾不同,它經常標記克里希納活動的地點或表示季風季節。
聖羅勒(Tulsi)
雖然聖羅勒主要作為神聖植物而不是其花朵而聞名,但它在印度教中具有非凡的宗教重要性。每個傳統的印度教家庭在特殊的花盆中維護一株聖羅勒植物,植物每天接受崇拜。
聖羅勒被認為是吉祥天女女神的化身,對毗濕奴神聖。這種植物的花朵雖然很小,但對宗教供品至關重要,由於其神聖性質,從不作為裝飾品佩戴。
在藝術中,聖羅勒出現在家庭場景和寺廟庭院中,表示印度教奉獻的神聖空間。這種植物代表奉獻、純潔和崇拜融入日常生活。
萬壽菊(Genda)
萬壽菊雖然不是印度本土植物,但在從美洲引入後深深融入了印度花卉文化。它們明亮的橙色和黃色、持久的性質和豐富的開花使它們成為花環和裝飾的理想選擇。
萬壽菊現在對節日、婚禮和宗教儀式至關重要。橙色萬壽菊代表犧牲之火和太陽能量,而黃色萬壽菊暗示繁榮和光明。
在當代印度藝術和文化中,萬壽菊花環已成為印度節慶、裝飾和慶祝的標誌性象徵,出現在從婚禮攝影到寶萊塢電影的各種場合。
印度地區文學中的花卉
泰米爾文學
泰米爾桑伽姆文學(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3世紀)發展了一套複雜的景觀詩歌系統(tinai),其中特定的花卉表示特定的情感景觀和愛情類型。
kurinji花(Strobilanthes)每十二年在山區開花一次,與kurinji tinai相關聯——山地景觀代表婚前之愛。當詩人提到kurinji花時,讀者立即理解情感和敘事背景。
mullai花(茉莉花)代表田園景觀和耐心等待,特別是妻子等待丈夫從旅行中歸來。mullai tinai廣泛使用茉莉花來喚起這種特定的情感狀況。
泰米爾奉獻文學,特別是阿爾瓦爾(Alvars)和納亞納爾(Nayanars)的讚歌(公元6-9世紀),使用精緻的花卉意象來描述神聖美麗並表達奉獻之愛。斯里蘭甘(Srirangam)、馬杜賴(Madurai)和其他寺廟城鎮的花卉在頌讚自然中顯現的神聖存在的詩句中被編目。
孟加拉文學
中世紀孟加拉外士那瓦文學,尤其是昌迪達斯(Chandidas)、維迪亞帕蒂(Vidyapati)等人的詩歌,在描繪克里希納的神聖遊戲(lila)時廣泛使用花卉。溫達文(Vrindavan)的森林被描述為永遠開花的天堂,克里希納與牧女們在那裡嬉戲。
Kadamba樹在孟加拉克里希納詩歌中變得特別重要,因為它標記克里希納活動的地點。對滿載花朵的kadamba樹的描述創造了喚起奉獻情感的感官景觀。
羅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的詩歌在增添現代主義感性的同時延續了這一傳統。他的詩句使用花卉探索愛、失落、美麗和無常的主題。在《吉檀迦利》(Gitanjali)和其他作品中,花卉作為人類與神聖、自然與靈性之間的媒介。
馬拉雅拉姆文學
喀拉拉邦豐富的文學傳統使用其熱帶景觀特有的花卉。黃玉蘭(chempaka)、詩歌花(kavitha)和其他地區特有的花卉出現在古典馬拉雅拉姆詩歌中。
中世紀喀拉拉邦的Manipravalam文學(馬拉雅拉姆語和梵語的混合)遵循梵語古典慣例和當地傳統使用花卉,創造了獨特的地區花卉象徵主義方法。
印地語和烏爾都語文學
中世紀印地語奉獻詩歌,尤其是卡比爾(Kabir)、蘇爾達斯(Surdas)、圖勒西達斯(Tulsidas)和米拉白(Mirabai)的作品,使用花卉作為神聖美麗的隱喻和表達奉獻渴望的載體。
蘇爾達斯描述克里希納在布拉吉(Braj)的童年和青春的詩歌中,有精緻的開花森林描述,克里希納在那裡玩耍。花卉用於創造反映神聖美麗的人間天堂。
烏爾都語詩歌,尤其是ghazal傳統,繼承了波斯的花卉象徵主義並將其適應印度背景。玫瑰(gul)和夜鶯(bulbul)的配對成為烏爾都詩歌想像的核心,分別代表愛人和情人。
米爾扎·加利卜(Mirza Ghalib)和其他古典烏爾都詩人在複雜的隱喻中使用花卉,同時在多個層面上起作用——靈性、浪漫、哲學。花卉的短暫性成為對死亡和世俗美麗轉瞬即逝性質的冥想。
當代印度文化中的花卉
現代文學用途
多種語言的當代印度作家繼續借鑒傳統的花卉象徵主義,同時將其適應現代背景。小說家在花園中設置場景,使用花卉作為主題,並參照古典花卉意象來創造與文學傳統的連結。
阿蘭達蒂·羅伊(Arundhati Roy)的《微物之神》(The God of Small Things)使用喀拉拉邦的開花景觀作為場景和象徵,特定的花卉標記情感時刻和季節變化。花卉的功能類似於古典印度文學,同時服務於現代敘事目的。
阿米塔夫·高希(Amitav Ghosh)在《玻璃宮》(The Glass Palace)和《罌粟海》(Sea of Poppies)等小說中參照歷史花園傳統,使用花卉喚起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同時探索殖民主義、貿易和文化交流的主題。
宗教與儀式使用
花卉在所有傳統的印度宗教實踐中仍然至關重要。印度教禮拜儀式(pujas)需要新鮮的花卉作為供品。特定的神祇偏好特定的花卉——濕婆神(Shiva)接受bilva葉和白色花朵,吉祥天女接受蓮花和紅色花朵,象頭神(Ganesha)接受紅色木槿。
佛教實踐繼續象徵性地使用蓮花並作為供品。佛陀坐在蓮花姿勢中坐在蓮花寶座上的形象仍然是佛教圖像學的核心。
錫克教謁師所(gurdwaras,寺廟)在節日期間用花卉裝飾,信徒在《古魯·格蘭特·薩希卜》(Guru Granth Sahib,聖書)前供奉花卉。
製作花環(malai)的做法既作為儀式活動也作為繁榮的產業繼續存在。印度城市的花卉市場以公斤計銷售萬壽菊、茉莉花、玫瑰和其他花卉,用於婚禮、宗教儀式和節日。
節日與慶祝活動
印度節日廣泛使用花卉進行裝飾和宗教儀式。排燈節(Diwali)慶祝活動包括萬壽菊的裝飾安排。灑紅節(Holi)雖然主要與彩色粉末相關,但傳統上也涉及花卉。
喀拉拉邦的歐南節(Onam)以精緻的花卉地毯(pookalam)為特色,由多種花卉以複雜的幾何圖案創作而成。這些臨時藝術品展示了花卉藝術傳統的持續活力。
印度各社區的婚禮廣泛使用花卉——裝飾場地、為新娘和新郎製作花環,以及在婚禮儀式中作為供品。花卉的類型和排列因地區和社區而異,但花卉對婚禮慶祝仍然至關重要。
印度傳統中的花園
古代和古典花園
印度花園傳統根據美學、宗教和實踐考慮發展了複雜的設計原則。《政事論》(Arthashastra),一部關於治國之道的古代文獻,為宮殿花園佈局提供了詳細的說明,包括開花植物的規格。
古典印度花園強調香味與視覺美麗同等重要。花園設計旨在通過包含在不同時間開花的花卉,全天全夜提供愉快的香味——夜間的茉莉花、黎明的蓮花、白天的黃玉蘭。
水景對印度花園至關重要,有用於蓮花栽培的水池和創造愉快聲音的噴泉。花園被構想為同時吸引視覺、嗅覺和聽覺的多感官體驗。
蒙兀兒花園傳統
蒙兀兒人發展了基於波斯模型的四分花園(charbagh),但適應了印度條件和美學偏好。這些正式花園將空間劃分為由水渠分隔的四個象限,代表天堂的四條河流。
蒙兀兒花園強調柏樹、開花灌木和以幾何圖案排列的玫瑰、鬱金香和其他花卉的花壇。果樹既提供美麗又提供產品。花園作為宮廷生活的避難所,是沉思、詩歌創作和高雅愉悅的場所。
主要的蒙兀兒花園,如斯里那加和喀什米爾的夏利瑪花園(Shalimar Bagh)、阿格拉的泰姬陵花園和德里的總統府花園(Rashtrapati Bhavan)展示了將花卉融入設計景觀的不同方法。
地區花園傳統
不同地區發展了反映當地氣候、文化和美學偏好的獨特花園風格。南印度寺廟花園強調用於崇拜的神聖植物和花卉。孟加拉在殖民時期發展了融合歐洲和本土元素的花園傳統。
花卉滲透到印度藝術和文學的每個方面,作為象徵、隱喻、敘事元素和裝飾圖案。從最早的吠陀讚歌到當代小說,從古代雕塑到現代藝術裝置,花卉提供了一條連續的線索,連接印度數千年來的藝術和文學傳統。
印度花卉象徵主義的複雜性反映了對自然的深刻文化參與,以及自然美麗參與並揭示神聖美麗的信念。花卉不僅僅是裝飾品,而是意義的載體、情感的傳遞者,以及物質與靈性現實之間的橋樑。
理解花卉在印度藝術和文學中的作用,為印度美學理論、宗教思想、情感文化和哲學觀點打開了窗戶。在印度藝術和文學傳統中綻放的花卉繼續著迷、啟發並傳達超越其植物性質的意義,在當代印度文化中保持著重要的象徵意義,同時傳承著數千年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