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厄瓜多鮮花種植指南
厄瓜多爾雖然國土面積不大(283,560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內華達州的大小,略小於義大利),卻是地球上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擁有約17,000至20,000種植物,其中約4,000至5,000種為特瓜有種(僅在厄瓜多爾發現)。如此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集中在從太平洋沿岸低地延伸至巍峨的安第斯山脈,直至亞馬遜雨林的狹長地帶,在有限的地理範圍內形成了非凡的生態多樣性。厄瓜多爾位於赤道附近,沒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取而代之的是由降雨量、海拔和地理位置決定的氣候模式,從而造就了全年開花的景象,這與溫帶地區受季節限制的氣候形成了鮮明對比。
「厄瓜多」這個名字來自赤道(西班牙語:厄瓜多這條線穿過厄瓜多爾北部,位於基多以北約25公里處,標誌著太陽每年兩次(春分和秋分)直射頭頂的分界線,也是全年晝夜時長幾乎相等的分界線。這種赤道位置造就了獨特的太陽輻射模式,太陽角度在一年中變化極小,從而保持了相對穩定的光週期,使植物能夠持續開花,而不僅限於特定的季節性窗口期。赤道位置、從海平面到海拔6263公尺(欽博拉索山)的顯著地形落差,以及安第斯山脈北部、亞馬遜盆地和太平洋沿岸系統的交匯點,共同造就了厄瓜多爾作為全球生物多樣性「超級熱點」的地位,其單位面積的植物多樣性堪比地球上任何其他地區。
厄瓜多爾複雜的地質構造反映了其位於多個構造板塊交匯處的地理位置。納斯卡板塊俯衝到南美洲板塊之下,形成了貫穿南北的安地斯山脈。持續的造山運動造就了厄瓜多爾壯麗的地形,擁有超過30座火山(其中幾座是活火山),形成了從近期火山灰到古老變質岩等多種地層,從而造就了土壤多樣性,並孕育了適應不同土壤化學和物理特性的特化植物群落。安地斯山脈有效地將厄瓜多爾大陸劃分為三個截然不同的區域——科斯塔(太平洋沿岸低地和丘陵地帶)、塞拉(安第斯山脈高地)和奧連特(亞馬遜盆地)——每個區域都擁有獨特的植物群落,這些植物群落的形成受到海拔、降水和溫度條件的影響。
該國氣候的複雜性源於多種相互作用的因素:沿著太平洋沿岸向北流動的寒冷的秘魯寒流(又稱洪堡洋流)在南部沿海地區造成了寒冷乾燥的氣候,而溫暖的熱帶洋流則滋養著北部沿海地區;安第斯山脈形成了地形降水模式,迎風坡降雨量大,而背風坡則處於雨影區;亞馬遜盆地降雨量和濕度普遍較高;週期性的厄爾尼諾現象會顯著改變正常的降水模式,使通常乾旱的沿海地區遭受洪水侵襲,同時使通常濕潤的地區出現乾旱。這些因素形成了微氣候,在短距離內,氣候條件可能存在顯著差異,從而形成了孤立的「天空之島」棲息地。由於族群適應了當地環境,並與鄰近但生態環境不同的地區的親屬在生殖上隔離,因此促進了特有物種的形成。
人類對厄瓜多爾植物群的影響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從前哥倫布時期的文明,如基圖-卡拉文明、卡尼亞里文明,以及後來的印加帝國(在西班牙征服之前曾短暫地吞併厄瓜多爾),到西班牙殖民時期(1534年起),西班牙帶來了歐洲、非洲以及後來的亞洲生態儘管面臨現代化和文化同化的壓力,包括舒阿爾族、瓦奧拉尼族、基奇瓦族、察奇拉族等在內的眾多族群仍然保留著傳統的土著植物知識,他們對藥用、食用和實用植物的深刻理解代代相傳。厄瓜多1998年憲法和2008年憲法修正案納入了原住民權利和環境保護條款,其中包括頗具爭議的「自然權利」條款,但在經濟發展的壓力下,這些條款的執行仍然面臨挑戰。
加拉巴哥群島:進化實驗室
在深入探討厄瓜多爾大陸非凡的植物多樣性之前,簡要了解加拉巴哥群島為理解塑造全球生物多樣性認知的演化和島嶼生物地理學原理提供了必要的背景。加拉巴哥群島位於太平洋,距離厄瓜多大陸以西1000公里,由18個主要島嶼和眾多較小的島嶼及岩石組成。這些島嶼和岩石是在過去500萬年間,隨著納斯卡板塊向東移動越過一個火山熱點,火山活動形成的,最終形成了一條線性的島鏈,最西端的島嶼最年輕,最東端的島嶼最古老(儘管一些西部島嶼至今仍具有火山活動)。
這些島嶼與世隔絕,從未與大陸相連,這意味著所有植物都是透過風、洋流或鳥類的長距離傳播而來,從而形成了高度選擇性的定殖過程,只有具備合適傳播機制的物種才能在此定居。由此形成的植物群落具有很高的特有性(560種本地維管植物中約有30%為特有種),但與厄瓜多爾大陸相比,物種卻異常貧乏。這表明,隔離如何過濾生物多樣性,同時促進成功定殖物種的演化分化。查爾斯·達爾文於1835年乘坐「貝格爾號」航行期間訪問了加拉巴哥群島,他當時主要關注的是動物(尤其是雀類和龜類),而非植物,因此他的觀察對於發展進化論至關重要。
鱗木加拉巴哥雛菊(15種特有種),菊科植物,展現出顯著的適應性輻射,其祖先物種分化成多個後代物種,佔據了島嶼和海拔高度上不同的生態位。這些特有的菊科植物演化出在其科中罕見的樹狀形態,最高可達15米,並在較大島嶼的濕潤地區形成獨特的「鱗葉菊森林」。柄狀鱗片在聖克魯斯島的高地上,它們形成了茂密的森林,盛開的白色雛菊覆蓋著樹冠,形成引人注目的景象,即使遠觀也清晰可見。不同的物種進化出了獨特的生長形態、葉形、花朵特徵和生態需求,這表明隔離如何促進了演化多樣化。
仙人掌仙人掌(刺梨仙人掌)展現出非凡的多樣性,擁有14個特有物種和變種,形態各異,從低矮蔓生的形態到高達12公尺、樹狀的巨型仙人掌,應有盡有。不同的形態是為了應對不同的選擇壓力而進化而來,這些選擇壓力包括不同的陸龜種群(陸龜以仙人掌為食,從而促進了仙人掌的生長)和氣候條件。仙人掌的花朵週期性地開放,有黃色、橙色和紅色,為雀類和其他傳粉昆蟲提供花蜜,而果實和掌片則為陸龜和鬣蜥提供食物。陸龜和仙人掌之間這種進化上的「軍備競賽」推動了仙人掌向著更高的高度和更多的刺進化,展現了協同進化的動態過程。
加拉巴哥棉(達爾文棉這種特有植物開出黃色的木槿花朵,是達爾文專門採集的少數特有物種之一,後來以他的名字命名。這種野生棉花生長在乾旱地區,呈灌木狀,能夠耐受長期乾旱,並在種子莢中產生纖維——它是栽培棉花的進化前身,栽培棉花是由其他地區的近緣野生棉花馴化而來。它的花朵吸引本地的木蜂前來授粉。
加拉巴哥番茄(茄屬植物該物種為特有種,開黃色小花,結小番茄,生長於沿海地區,並表現出番茄近緣種中罕見的耐鹽性。這種野生種蘊含著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對於培育耐鹽番茄品種具有潛在的價值,有助於應對全球農業區土壤鹽化的威脅。茄科該物種分佈於各個島嶼。
特有牽牛花 包括深呼吸。生長於乾旱和過渡地帶,開出典型的漏斗狀白色或粉紅色花朵。西番蓮(西番蓮物種)攀援植物,具有獨特的複雜花朵,展現出該科特有的花絲狀冠狀結構,生長在潮濕地區。達爾文的亞麻(克雷特里科拉亞麻),火山坑特有植物,在孤立的種群中開出小花,表現出極端的棲息地特化性。
與大陸相比,加拉巴哥群島艷麗花卉的多樣性相對較低,這反映了擴散的限制以及島嶼地質年代較短(缺乏足夠的時間進行廣泛的適應性輻射)。儘管如此,現存的特有物種仍然是演化過程的經典例證,包括奠基者效應、適應性輻射和自然選擇。加拉巴哥群島的植物群落面臨來自入侵物種的威脅,例如番石榴、黑莓和奎寧樹,它們會排擠本地物種;此外,野生食草動物(山羊、驢、牛——現已在許多島嶼上根除)以及氣候變遷的影響,包括降雨模式的改變和海洋變暖,都對沿海物種造成了威脅。加拉巴哥國家公園和海洋保護區(分別成立於1959年和1998年)保護了島嶼97%的陸地面積,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位(1978年)則認可了其全球意義,但執法挑戰和旅遊壓力仍然帶來了持續的管理難題。
科斯塔:太平洋沿岸低地和山麓
厄瓜多爾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從海平面延伸至約1200-1500公尺海拔,山地森林由此過渡到塞拉山脈,涵蓋了從紅樹林、熱帶乾燥森林到濕潤熱帶森林等多種生態系統,具體類型取決於緯度和降雨量。海岸線北起哥倫比亞邊境,南至秘魯邊境,綿延約2,237公里,沿海低地向內陸延伸50-150公里後與安地斯山脈山麓相接。沿海氣候南北差異顯著:北部沿海年降雨量達2000-4000毫米,適宜濕潤熱帶森林生長;中部沿海年降雨量為500-1500毫米,形成季節性乾旱森林;南部沿海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氣候乾旱或半乾旱,植被稀疏。
北部海岸:喬科生物區
厄瓜多西北沿海地區是喬科生物地理區的一部分,該區域從巴拿馬經哥倫比亞延伸至厄瓜多爾境內,被公認為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儘管面積相對較小,卻擁有極其豐富的物種和特有物種。來自太平洋的濕潤氣流與沿海山脈相遇,為喬科地區帶來了異常充沛的降雨(部分地區年降雨量超過6000毫米,位列地球最潮濕地區之列),形成了常年濕潤的氣候,孕育出茂盛的熱帶雨林。儘管外觀相似,但喬科雨林與亞馬遜雨林截然不同。
蘭花喬科森林擁有令人驚嘆的生物多樣性,數百種植物以附生植物、地生植物和岩生植物的形式生長在樹木上,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濕潤的氣候和全年充沛的降雨為蘭花創造了理想的生長環境,成熟森林中的樹木上生長著數十種蘭花,構成了一座垂直花園。側葉該屬植物是物種最豐富的屬,擁有數百種微型植物,開出的花朵通常不足1厘米,需要放大鏡才能欣賞其精巧的細節。一棵樹上可能寄生著30-50種側生草屬植物,形成一種隱密而美麗的群落。塔爾皮納裡亞側枝開出的花朵形似小蝴蝶。蒺藜側耳開出簇簇紫色花朵。
馬斯德瓦爾利亞蘭花開出三角形的花朵,萼片細長,形成獨特的形狀,花色有橙色、紅色、紫色、黃色和白色,通常帶有對比鮮明的斑點或條紋。這些喜冷涼環境的蘭花在雲霧林中茁壯成長,那裡持續的濕潤和適中的溫度為它們的生長提供了最佳條件。猩紅馬斯德瓦爾花朵呈現亮橙紅色,是最豔麗的品種之一。馬斯德瓦爾利亞·維奇亞納它開出碩大的紫粉色花朵,花尾細長。該屬植物約有500種,主要分佈於安地斯山脈的雲霧林中,其中厄瓜多北部地區的植物多樣性特別豐富。
德古拉蘭花因其花朵酷似猴臉或據說是德古拉伯爵的面容(儘管其詞源來自拉丁語“小龍”)而得名,它們開出下垂的花朵,花朵表面佈滿絨毛、疣狀物或紋理粗糙,顏色從深紅色、紫色、棕色到近乎黑色不等,營造出一種近乎詭異的氛圍。這些喜陰的蘭花生長在茂密的森林底層,有散射的光線和穩定的濕度,適合它們的生長。吸血鬼德古拉據稱呈現出類似獠牙的結構。德古拉化學它們長相酷似猴臉,照片一發佈便在網路上引起轟動。這120個物種主要分佈在從墨西哥到秘魯的安第斯山脈雲霧森林中,其中厄瓜多爾擁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樹皮蘭科植物是物種最豐富的屬之一,擁有超過1500個物種,它們開出穗狀花序,上面佈滿紅色、橙色、黃色、粉紅色和紫色的小花。這些適應性極強的蘭花生長在從海平面到高海拔的各種生境中,沿海物種比高海拔物種更能耐受溫暖的環境。Epidendrum secundum莖頂開橙色簇狀花。根狀樹皮開出紅橙色的花朵。許多品種全年持續或反覆開花,形成持久的觀賞景觀。
索布拉利亞蘭花雖然是陸生而非附生植物,卻能開出類似卡特蘭的大型艷麗花朵,花色有白色、粉紅色、紫色或黃色,生長在高高的竹節狀莖幹上。花朵依序開放,單朵花期僅一至三天,但之後會在接下來的幾周到幾個月內不斷有新的花朵開放。索布拉利亞·馬卡蘭塔這種蘭花開出直徑可達15公分的紫色花朵,是該屬中花朵最大的蘭花之一。它們生長在光照充足的林間空地和路邊溝渠中,這些地方的光照條件有利於它們的生長。
赫蕉這些植物(屬於赫蕉科,雖然與香蕉親緣關係較近,但並非真正的香蕉)擁有絢麗多彩的苞片,包括鮮豔的紅色、橙色、黃色以及各種組合,營造出熱帶雨林特有的繁茂景象,令人嘆為觀止。而真正的花朵則很小,隱藏在色彩繽紛的苞片之中,不易察覺,這些苞片能夠吸引蜂鳥前來授粉。喙狀赫蕉產生下垂的花序,紅黃相間的苞片形成下垂的景觀。碧海鶴蕉產生直立的紅色和黃色苞片。闊葉赫蕉花朵呈橙紅色。該屬植物約有20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的熱帶地區,其中厄瓜多爾擁有數十個物種,因海拔和地區而異。
赫蕉屬植物為蜂鳥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資源。不同種類的赫蕉透過花朵形態、顏色和花蜜特徵吸引不同的蜂鳥,展現了植物與傳粉者相互影響、共同進化的關係。隱蜂鳥(蜂鳥亞科)特別依賴赫蕉屬植物,它們長而彎曲的喙與赫蕉的花管形狀完美契合。這種互惠的傳粉關係確保了雙方的繁殖成功,同時也造成了生態上的相互依賴,使得一方的衰退會使另一方也變得脆弱。
昂貴薑科植物(螺旋薑)的花朵從錐形頂生花序中開放,花序由螺旋狀排列的苞片組成,花朵依序從苞片中伸出。紅色、橙色、黃色或白色的花朵吸引蜂鳥和各種昆蟲。沾滿灰塵的肋排產生紅色苞片,開橙色花。粗糙薑開黃紅色花朵。葉片圍繞莖呈螺旋狀排列(因此得名「螺旋薑」),這既是其俗名的由來,也使其與真正的薑科植物(薑科)區分開來。大約有150個品種分佈於熱帶美洲、非洲和亞洲,其中新熱帶地區的品種特別豐富多樣。
竹芋竹芋科(Marantaceae)植物,俗稱“祈禱花”,其花朵不對稱,顏色有黃色、橙色、紅色和紫色,從色彩斑斕的苞片中綻放。它們生長在森林底層的陰暗處,作為草本植物,其裝飾性的葉片(條紋、斑點或圖案狀的葉片)除了花朵之外,也極具觀賞價值。這些花朵結構複雜,適應特定的蜜蜂傳粉媒介,其爆炸式的授粉機制會在蜜蜂觸發時將花粉噴灑在蜜蜂身上。葉片在夜間會向上折疊(因此得名「祈禱花」),這種夜間運動可以減少熱量散失,並可能降低被捕食的風險。熱帶美洲分佈著300多種竹芋,其中厄瓜多爾擁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苦苣苔科植物苦苣苔科(Gesneriaceae)植物在喬科森林中展現出非凡的多樣性,其中許多屬的植物開出管狀或鐘狀的花朵,以適應蜂鳥授粉。柱狀這些物種開出紅色、橙色或黃色的管狀花,非常適合蜂鳥的喙,它們作為附生植物生長在樹上。光榮的柱子開鮮紅色花朵。新熱帶地區有超過200種柱花屬植物。德里莫尼亞該物種開白色或黃色花朵,帶有紫色斑點,以陸生或低矮附生植物的形式生長。科勒利亞開管狀花,喉部有斑點。苦苣苔科約有3500個物種,其中包括許多安第斯山脈和低地熱帶美洲的屬,它們極大地豐富了厄瓜多爾的植物區系。
西番蓮西番蓮(Passifloraceae科)攀緣於林緣和林間空地,其花朵結構獨特,花冠複雜,包括環繞生殖器官的花絲狀冠狀花冠。西番蓮的名稱源自於西班牙傳教士,他們將花朵的結構解讀為象徵基督的受難(例如,花冠由荊棘構成,花柱如同釘子等),但事實上,早在歐洲人到來之前,土著居民就已經認識這種植物了。西番蓮開出直徑可達12公分的大型紅色花朵。四稜西番蓮西番蓮開紫白相間的花朵,結出可食用的果實。該屬植物有500多個品種,主要分佈在熱帶美洲,其中厄瓜多爾擁有約120個品種,展現出驚人的多樣性。西番蓮的花朵吸引特定的蜜蜂和黃蜂等傳粉昆蟲,而多種蝴蝶則以西番蓮為幼蟲的寄主植物。
鳳梨科植物鳳梨科植物(鳳梨屬)大量附生於樹枝上,偶爾也陸生,在葉腋處形成蓄水池,為水生無脊椎動物、青蛙和蚊子幼蟲提供棲息地,宛如空中池塘。其開花結構因屬而異,從不起眼到引人注目不等。古茲曼尼亞它會開出色彩鮮豔的紅色、橙色、黃色或粉紅色苞片,包裹著小花,形成持久的觀賞效果。舌狀古斯曼尼亞花朵呈紅色和黃色。鐵蘭(空氣植物)從銀色葉片的蓮座狀葉叢中開出紫色、藍色、紅色或黃色的花朵,這些葉片從空氣中吸收水分,而不是從根部吸收水分。松蘿鐵蘭(西班牙苔蘚)開出不顯眼的花朵,同時在樹上形成獨特的垂掛花環。
鳳梨科鳳梨科植物會開出粉紅色或紅色的穗狀花序,花色因品種而異。除了觀賞價值外,鳳梨科植物還提供至關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其儲水結構為包括箭毒蛙在內的蛙類提供繁殖場所;花朵為蜂鳥和蜜蜂提供花蜜;其結構為無脊椎動物創造微生境;植物還能透過其儲水結構捕獲落下的有機物,並透過根系吸收供寄養主樹木利用,從而促進寄養機分循環。鳳梨科植物約有350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新熱帶地區,其中厄瓜多爾擁有數百種鳳梨科植物,分佈範圍從海平面到高海拔地區。
紅掌天南星科植物(Araceae)的某些物種以陸生草本或附生植物的形式生長,其特徵性的肉穗花序(圓柱形花穗)被色彩斑斕的佛焰苞(變態葉)包裹,形成引人注目的景觀。真正的花朵很小,覆蓋在肉穗花序上,而佛焰苞則根據物種的不同,呈現出紅色、粉紅色、橙色、白色、紫色或綠色等色彩。安祖花產生心形紅色佛焰苞,雖然原產於哥倫比亞森林,但因廣泛種植用於切花貿易而備受關注。花燭這種植物葉片深綠色,葉脈呈白色,佛焰苞為綠色。厄瓜多爾擁有數百種花燭屬植物,其中許多尚未被描述,它們主要集中在潮濕的森林中,也是該屬植物多樣性最高的地區。新的物種仍在不斷被發現,有些物種僅分佈於單一地點,這使得保育工作顯得尤為緊迫,因為森林正面臨著持續不斷的砍伐。
不豆科植物(Fabaceae)的樹木佔據著森林的樹冠和邊緣地帶,開出刷狀的白色花朵,這些花朵由眾多細長的雄蕊組成,形似粉撲。花朵在夜間開放,以其甜美的花蜜和香氣吸引天蛾和蝙蝠前來授粉。新熱帶地區分佈超過300種印加樹,使其成為物種最豐富的樹種之一。印加樹具有固氮能力(透過與根部細菌的共生),能夠改善土壤肥力,而其快速的生長特性也使其成為造林的重要選擇。包裹種子的甜美果肉為野生動物和人類提供了食物。可食用的印加其他一些物種則因其可食用的果實(如“冰淇淋豆”)而被栽培。印加豆在新熱帶森林中的生態重要性與非洲/澳洲生態系中的金合歡屬植物相媲美,這表明豆科植物優勢在不同大陸間趨同演化。
刺桐(珊瑚樹,豆科)在枝條頂端或光禿禿的枝條上開出鮮豔的紅色管狀花,形成密集的花序,形成壯觀的景象,吸引蜂鳥。暗色刺桐生長於濕地,開紅色花朵。刺桐這種樹在咖啡和可可種植園中提供蔭涼,同時開花繁盛。其種子和樹皮中含有有毒的生物鹼,傳統上用於捕魚以麻痺魚類。鮮豔的紅色和管狀的花朵是典型的蜂鳥授粉特徵,花朵會分泌大量稀釋的花蜜(糖濃度約20-25%),正符合蜂鳥的喜好。
布朗尼亞樹木會開出壯觀的花序,由數百朵紅色、橙色或粉紅色的花朵組成,這些花朵聚集成直徑 15-30 厘米的球狀花簇,懸掛在樹枝上,形成類似紅色絨球的景象。布朗氏猩紅這種樹開出鮮紅色的花簇。花朵富含花蜜和花粉,吸引蜂鳥、蜜蜂和蝴蝶前來採蜜。樹木生長緩慢,開花時間難以預測,有時會出現大規模的開花盛期,整個樹冠都被花簇覆蓋,之後數月甚至數年都不會再次開花。新葉初生時呈粉紅色或紅色,下垂柔軟(類似熱帶桃花心木),之後逐漸變硬變綠,這種適應性特徵可以保護幼嫩的葉片免受食草動物和強烈陽光的侵害。
中央海岸:季節性乾旱森林
厄瓜多中部沿海地區雨季(12月至隔年5月)和旱季(6月至11月)分明,年降雨量為500至1500毫米,形成了典型的熱帶乾旱森林。這些森林在旱季落葉,雨季來臨之際則繁花似錦,枝繁葉茂。這些季節性落葉林曾經覆蓋大片區域,但如今由於農業開發,僅存零星分佈。殘存的森林孕育著適應季節性乾旱的獨特植物群落,其中包括許多特有物種。
木巴樹(木棉 和C. trichistandra木棉(錦葵科)是乾燥森林樹冠的主要組成部分,開出白色或粉紅色的花朵,花瓣反捲,雄蕊突出,形似刷子。花朵在旱季(7月至10月)於光禿的枝條上綻放,吸引蝙蝠前來夜間授粉,花蜜和麝香味為其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巨大的種子莢(長達30公分)裂開後,釋放出絲狀的木棉纖維,隨風傳播種子。這些高聳入雲(可達50-70米)的樹木,樹幹底部有板狀根,在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之前的文化中被視為神聖之樹,有時被稱為“母樹”或“世界樹”,其樹冠高出森林樹冠,成為引人注目的景觀特徵。
瓜亞坎(紫葳以及相關物種,紫葳科(Bignoniaceae),最近被重新分類為屬手花草這種樹在旱季落葉後,會開出大量明亮的黃色管狀花,覆蓋整個樹冠,形成壯觀的金色景象,數公里外都能看到。這種同步開花的現像在沿海城鎮被稱為“癒創木花盛開”,成為社區慶祝的盛事,標誌著季節的更迭。花朵吸引眾多蜜蜂前來授粉,並以花粉和花蜜作為獎勵。癒創木的木質極為堅硬緻密(會沉入水中),是建築和工具的珍貴材料,但也因此遭到過度採伐,導致許多地區的癒創木樹族群消失。如今,保育工作致力於保護現存的癒創木樹,並促進森林再生。
三角梅(光葉三角梅三角梅(學名:Nyctaginaceae,包括雜交種)原產於巴西,但已在厄瓜多爾的乾燥森林和城市地區廣泛歸化。它開出的白色小花並不顯眼,周圍環繞著艷麗的洋紅色、紫色、橙色、紅色或白色的苞片(變態葉)。這些紙質苞片可以持續數週,形成持久的觀賞效果,使三角梅成為世界各地廣受歡迎的觀賞植物。帶刺的莖蔓生攀緣植物,在受干擾的生境中偶爾會成為入侵物種,但通常可以控制。
紫葳這些物種開出喇叭狀的花朵,顏色有黃色、粉紅色、紫色或白色,在旱季樹木落葉時盛開,形成五彩繽紛的景象。玫瑰風鈴木花朵顏色由粉紅色變成紫色。赭色風鈴木這種樹開黃色花朵。盛花期吸引了許多蜜蜂,同時樹木也為乾燥森林野生動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和食物來源。其珍貴的木材曾導致過度採伐,不過目前有些樹種已受到保護。
刺桐乾旱森林中的某些植物在旱季會開出紅色的花朵,光禿禿的枝條上佈滿管狀花朵,吸引蜂鳥。絨毛刺桐這種樹會開出密集的紅色花簇。它們既可以作為牧場的活籬笆和遮蔭樹,又能透過固氮作用改善土壤。
葡萄葉耳草毛茛樹(學名:Poro-poro tree,又稱毛茛樹,紅木科)在旱季光禿禿的枝條上開出直徑可達15厘米的大型黃色花朵,蔚為壯觀。花朵具有典型的蜜蜂授粉特徵:五片展開的花瓣環繞著許多黃色雄蕊。花後,蒴果裂開,釋放出包裹在棉絮狀纖維的種子,隨風傳播。毛茛樹在旱季初期落葉,有時會保持光禿禿的枝葉數月之久,直到雨季來臨才重新長出新葉。
發財樹圭亞那栗樹(錦葵科)開出豐碩的白色至粉紅色花朵,花蕊眾多且細長,形狀刮鬍刷。這種樹全年開花,但雨季花量最大。花朵在夜間開放,以花蜜和甜香吸引蝙蝠前來授粉,清晨凋謝。當地人將可食用的種子烘烤後再食用。在東亞傳統中,這種樹被栽培為「搖錢樹」(與原產地文化背景無關),它們生長在水源充足的濕地和河岸邊。
南部沿海地區:乾旱至半乾旱生態系統
厄瓜多南部沿海地區向極度乾旱的秘魯沿海沙漠(塞丘拉沙漠)過渡,年降雨量不足500毫米,部分地區幾乎全年無雨,只有在厄爾尼諾現象期間,暴雨才能將沙漠變成繁花似錦的花園。植被也從乾燥森林過渡到荊棘灌叢,最終變成以仙人掌、帶刺灌木和耐旱植物為主的沙漠灌叢。
仙人掌南方沿海地區以眾多適應極端乾旱和強烈太陽輻射的物種為主。仙人掌該物種會形成高大的柱狀植物,開出白色的夜間花朵,吸引飛蛾和蝙蝠。瀰漫性蠟狀體生長於灌木叢中。角柱株型呈樹狀,開白色花朵。仙人掌仙人掌(Opuntia persy)是一種灌木,葉片呈槳狀,開黃色、橙色或紅色的花朵,之後結出可食用的果實(仙人掌果)。花朵只開放幾天,吸引蜜蜂授粉後凋謝。本地有多種仙人掌屬植物,其中一些是野生動物和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仙人掌(土耳其帽仙人掌)呈球狀,頂端長有獨特的頭狀花序(一種絨毛狀的開花結構),從中會開出粉紅色的小花。頭狀花序一旦形成就會持續生長,形成奇特的形狀。毛柱屬仙人掌呈柱狀生長,夜間開白色花朵。它們將水分儲存在多汁的組織中,使其能夠在長期乾旱中存活;同時,刺可以抵禦食草動物,並減少暴露在乾燥的風和陽光下的表面積。許多仙人掌物種的夜間開花是一種適應性進化,旨在避免白天的高溫和水分脅迫,同時吸引沙漠中豐富的夜間授粉昆蟲。
刺槐豆科植物(牧豆樹)生長於乾旱地區,開出密集的黃色芳香小花,吸引許多蜜蜂。其固氮能力能夠改良沙漠土壤,而深紮的直根(有記錄顯示某些情況下可深入地下30米以上)則能獲取大多數植物無法利用的地下水。豆莢可為牲畜和野生動物提供食物,木材則可用作燃料。白刺槐(algarrobo)是從秘魯引進的,在南部沿海地區的重新造林和農林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帕金森氏症綠樹(學名:Palo Verde,豆科)在綠色的光合作用枝上開出黃色的蝶形花,這種適應性特徵體現在樹皮的光合作用上,彌補了其在極端乾旱時期容易脫落的小葉片。在雨季或厄爾尼諾現象帶來的降雨之後,綠樹會大量開花,枝條上佈滿金色的花朵,吸引各種蜜蜂前來採蜜。
刺山柑(刺山柑科)刺山柑屬植物,生長為帶刺灌木,開白色或粉紅色花朵,花蕊眾多且細長,形似刷子。花朵主要在雨季或雨後開放。刺山柑這種植物開白色芳香的花朵。某些品種的未成熟花蕾會醃製後作為刺山柑食用,但大多數野生族群並未進行商業採摘。該植物具有極強的耐旱性,能夠在旱季存活,並在水分充足時伺機開花。
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太平洋暖化為通常乾旱的南部沿海地區帶來大量降雨,地形也隨之發生劇烈的變化。多年累積在土壤中的種子同時發芽,形成短暫的草原和花田,這些花田會持續數週至數月,直到土壤水分耗盡才會枯萎。這種大規模發芽是一種對沖風險的策略:種子在水分不足的年份保持休眠狀態,只有在降雨預示可能成功時才會發芽。壯觀的沙漠花海吸引了生態學家和攝影師的目光,他們紛紛記錄下這一轉變,但由於厄爾尼諾現象的不可預測性(強厄爾尼諾現象每2-7年不定期發生),想要親眼目睹這一奇觀並非易事。
沿海紅樹林和濕地
厄瓜多的海岸線擁有廣闊的紅樹林(僅次於巴西,是南美洲第二大紅樹林區),曾經覆蓋約203,625公頃,但由於蝦類養殖、鹽業生產和城市開發等原因,如今僅存約108,000公頃。這些紅樹林分佈於從哥倫比亞邊境向南延伸至瓜亞斯灣的河口、三角洲和受保護的海灣,形成了陸地和海洋生態系統之間的過渡帶,不僅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也保護著海岸免受侵蝕和風暴的侵襲。
紅樹林(紅樹紅樹(學名:Rhizophoraceae)開出黃色四瓣花,花朵從枝條上伸出,全年開花,但以溫暖的月份最為繁盛。紅樹花依靠風和昆蟲授粉,產生的繁殖體(仍附著在母樹上發芽的幼苗)落入水中,漂浮至遇到適當的基質後生根。獨特的支撐根將樹木牢牢固定在潮汐沖刷的柔軟泥土中,形成了標誌性的紅樹林景觀,同時也為牡蠣、藤壺、螃蟹和幼魚等生物提供了重要的棲息地。紅樹花分泌花蜜,吸引各種蜜蜂,其中包括紅樹蜂,它們釀造的蜂蜜在當地市場銷售。
黑紅樹(海欖雌芽黑紅樹(爵床科)開出白色管狀小花,吸引蜜蜂,在溫暖季節大量開花。與紅樹不同的是,黑紅樹生長在低水位線略高的陸地上,並長出呼吸根(垂直伸出基質的根系),使其能夠在水飽和的厭氧泥土中進行氣體交換。花朵分泌豐富的花蜜,使黑紅樹成為重要的蜂蜜來源。紅樹蜂蜜(主要由紅樹花蜜釀造而成)因其獨特的風味和當地人賦予的藥用價值而價格不菲。
白紅樹林(Laguncularia racemosa使君子科植物(學名:Combretaceae)開出密集簇生的小型綠白色花朵,生長於鹽度和潮汐強度較低的上潮帶。這些花朵吸引小型蜜蜂和蒼蠅前來授粉。鈕扣紅樹(直立錐果使君子科植物生長在紅樹林的陸緣,開出聚集成紐扣狀花序的小花,逐漸過渡到陸生植物。
紅樹林的花本身並不特別艷麗,但它們所維繫的生態系統卻為附生蘭花、鳳梨科植物和其他開花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間。這些植物生長在紅樹林枝幹上,那裡濕度適宜,基質也適合它們生長。紅樹林生態系為蝦、蟹和眾多魚類提供了重要的育苗棲息地,這些魚類支撐著商業漁業。同時,紅樹林還能過濾污染物、穩定海岸線,並以超過大多數陸地森林的速度固碳。保育工作致力於保護現存的紅樹林,並修復退化的區域,但儘管有法律保護,水產養殖業擴張帶來的經濟壓力仍持續推動著紅樹林的轉型。
塞拉山脈:安地斯山脈高地和雲霧森林
厄瓜多爾的安地斯山脈地區沿著兩條平行的山脈(西科迪勒拉山脈和東科迪勒拉山脈)延伸,中間隔著安第斯山脈之間的山谷(火山大道),大部分人口集中在海拔2400至2800公尺的盆地中。山脈造就了壯麗的地形起伏,海拔從約1200公尺(沿海低地過渡地帶)到6263公尺(欽博拉索山,厄瓜多爾最高峰,也是由於赤道隆起而位於地球表面距離地心最遠的點,儘管它並非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點)。這種垂直落差使得極高的生態多樣性在很短的水平距離內得以展現,形成完整的植被帶,從熱帶森林、雲霧林、帕拉莫草原到永久雪原,在同一座山坡上都能清晰可見。
山地森林(海拔1500-2800公尺)
山地森林帶涵蓋了低海拔山地雨林(海拔1500-2200公尺)和高海拔山地雲霧林(海拔2200-3000公尺以上)。高海拔雲霧林常年雲霧繚繞,透過凝結作用產生持續的水汽,營造出常年濕潤的環境,為附生植物的豐富多樣性提供了理想的生長條件。這些森林擁有厄瓜多爾單位面積內最高的植物多樣性,樹木上附著著數百種蘭花、鳳梨科植物、蕨類植物和其他植物,而林下植物則在過濾後的陽光下生長茂密,直至地面。
蘭花山地雲霧林中蘭花的多樣性達到頂峰,成熟林中物種多達數百種,形成層次分明的群落,林冠、中層和林下層分別孕育著不同的植物群落,而單株樹木上就生長著50-100多種蘭花,宛如一座活生生的花園。涼爽濕潤的氣候,全年水分充足,氣溫適中,為蘭花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厄瓜多爾的蘭花多樣性位居全球前三名(與哥倫比亞和巴西並駕齊驅,具體排名取決於分類學和物種界定)。
萊卡斯特蘭花開出黃色、綠色、粉紅色或白色的大型蠟質花朵,散發出甜美的香味,吸引蘭花蜂。Lycaste skinneri(瓜地馬拉的國花)延伸至厄瓜多北部,盛開著粉紅色的花朵。大葉麗卡斯特開出碩大的綠色和古銅色花朵。落葉品種在相對乾燥的季節落葉,在新葉萌發前,裸露的假鱗莖上會開花。大約45種麗卡斯特屬植物主要分佈於墨西哥至玻利維亞的山地森林中,厄瓜多爾擁有幾種麗卡斯特屬植物以及眾多雜交種和變種。
齒舌蘭科植物(許多現已重新歸類到其他屬,包括)文心菌根據分子系統發育研究)產生複雜的花朵,花朵上有黃色、棕色、紅色、粉紅色和白色的斑點、條紋和斑塊等錯綜複雜的圖案。皺葉齒舌這種蘭花開出碩大的白色花朵,花冠呈黃色,並帶有紫色或紅色斑紋,原產於哥倫比亞和厄瓜多爾海拔2000-3000米的雲霧林中。 19世紀,歐洲的蘭花採集者對這種美麗的蘭花進行了瘋狂的採摘,導致數百萬株蘭花從山上消失,造成蘭花種群數量銳減,一些地區至今仍未恢復。渾濁文心藻開黃色花朵,帶有棕色斑紋。該屬(在分類修訂前的廣義意義上)包含數百個物種,主要分佈於安第斯山脈的雲霧林中,使厄瓜多爾成為重要的物種多樣性中心。
卡特蘭蘭花是植物科中最引人注目的花朵之一——碩大、芬芳,色彩絢麗,有粉紅色、紫色、黃色和白色等多種顏色。這些附生蘭花擁有肥厚的假鱗莖(儲存水分和養分的膨大莖)和革質葉片,某些品種的花朵直徑可達20公分。卡特蘭 maxima開出大型粉紫色花朵,唇瓣呈現獨特的流蘇狀,並帶有黃色和紫色斑紋。紫羅蘭開紫色花朵,散發甜美香氣。大約有110個品種分佈於墨西哥至阿根廷一帶,其中幾個品種和許多天然雜交種生長在厄瓜多爾的雲霧林中。卡特蘭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風靡一時,象徵著奢華與優雅,因此人們大量採集野生卡特蘭,儘管人工栽培能夠滿足大部分商業需求,但野生卡特蘭的大量採集仍然威脅著野生種群的生存。
蝽屬拖鞋蘭(又稱拖鞋蘭)的唇瓣呈囊狀,這也是它們得名的由來。這些蘭花花色豐富,有黃色、綠色、粉紅色、紅色或多種顏色組合。它們生長在溪流沿岸、滲水區或潮濕岩石等水分充足的地方,環境始終保持濕潤。貝氏擬櫛水蚤這種蘭花開出鮮豔的橙紅色花朵,於 1981 年在秘魯被發現,隨後在厄瓜多爾也被發現,這在蘭花界引起了轟動,並帶來了巨大的採集壓力,在人工栽培提供替代來源之前,這種壓力威脅到了蘭花種群。梨形蒴蘚花朵呈綠色,帶有紫色斑紋。大約有25個品種,分佈範圍從墨西哥到玻利維亞,主要生長在中海拔的濕潤森林中。
上顎骨蘭屬植物擁有超過650個物種,是蘭花中物種最豐富的屬之一。它們從假鱗莖基部抽出短莖,單生花朵,全年開花,不同品種的花期各不相同。花朵大小不一,從微小的(不足1厘米)到巨大的(15厘米以上)都有,顏色和顏色組合幾乎涵蓋了所有你能想像到的。細葉麥氏菌開出深紅色花朵,散發濃鬱的椰子香味,因此得名「椰子蘭」。條紋上顎線蟲花朵呈黃色,帶有紅色條紋。該屬植物在安第斯山脈雲霧林中多樣性達到頂峰,數十種植物可能在同一棵樹上共生(生長在同一區域),它們通過不同的花期、略有不同的水分需求和不同的光照偏好來分配資源。
斯特利斯石斛蘭屬是最大的蘭科植物屬,擁有超過110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安地斯山脈的雲霧林。儘管數量眾多,但大多數物種的花朵都非常細小,容易被忽略。這些小花(通常只有2-10毫米)顏色從乳白色到紫色、褐紅色或綠色不等,通常密集地簇生於葉基部。在成熟的雲霧林中,一棵樹上可能生長著20-30種石斛蘭,而普通觀察者往往難以發現它們。摩根氏斯特利斯這種植物開出密集的紫色穗狀花序。斯特里克蘭及類似的微型蘭花在生態上的重要性可能遠超其不起眼的外表,它們為蒼蠅、蚋、小蜜蜂等小型昆蟲提供花蜜和花粉,這些昆蟲既是傳粉者,也是大型昆蟲、蜘蛛和食蟲鳥類的獵物。這表明,不起眼的物種也能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厄瓜多雲霧林中蘭花的種類、屬、生長形態、花型和生態適應性之豐富,令人難以全面描述。除了以上重點介紹的屬之外,其他重要的蘭花類群還包括:樹皮(超過1500種,其中許多在厄瓜多爾很常見,莖稈呈蘆葦狀,頂端開有簇狀花序),側葉聯盟(包括分離的屬,總共包含數千個微型物種),文心菌聯盟(舞女花,數百種開黃色和棕色花朵的植物),萊潘特斯(數百種花朵結構精巧的小型植物,需要放大鏡才能觀察)馬斯德瓦爾利亞(三角形萼片物種)德古拉(在沿海地區部分討論過,但在山地森林中也很常見),以及蘭科的數百個其他屬,蘭科在全球約有 28,000 個物種,是最大的開花植物科或第二大開花植物科(根據分類學,與菊科競爭)。
厄瓜多爾蘭花的多樣性反映了多種因素:地處赤道,全年適宜蘭花生長,沒有休眠期;地形複雜,形成眾多孤立的微生境,促進了物種形成;地質歷史中安第斯山脈的隆升為適應性輻射提供了機會;雲霧林提供了最佳的濕氣和溫度;厄瓜多爾蘭花多樣性的保護面臨著許多挑戰,包括:森林被砍伐用於農業和牧場,導致棲息地喪失;氣候變遷影響雲帶的高度和持續時間;儘管受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的保護,仍有蘭花愛好者非法採集稀有物種;以及由於許多物種尚未被描述,而它們的棲息地卻面臨有限物種的影響。
雲霧林喬木和灌木
山地雲霧林除了附生蘭花外,還生長著各種各樣的喬木和灌木,開花喬木形成樹冠,而林下灌木則在斑駁的陽光下綻放。
不(前文已討論過沿海森林的)某些物種也分佈於山地森林中,許多物種因海拔高度不同而分佈,它們開出白色刷狀花朵,吸引著包括飛蛾和蝙蝠在內的夜間傳粉昆蟲。盛花期時,繁花似錦,將樹冠裝點成一片潔白的海洋,即使遠在千里之外也能清晰可見。英加很有名。它會開出特別大的白色花簇。由於生長迅速、固氮能力強且果實可食用,印加樹在傳統農林業中扮演重要角色。農民在咖啡和可可種植園中種植印加樹作為遮蔭樹,不僅能獲得氮肥補充、水土保持等益處,還能透過出售果實獲得額外收入。
塞克羅皮亞這種樹(蕁麻科,儘管開花習性特殊,但其花朵依靠風力授粉)擁有獨特的銀白色葉背和中空的莖幹,莖幹內棲息著兇猛的螞蟻,它們以典型的互利共生關係保護樹木免受食草動物和藤蔓的侵害。這種蟻植共生關係已多次獨立演化,顯示其抗食草防禦機制受到了強烈的自然選擇。雖然花朵並不顯眼,但這種樹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先鋒物種角色,它們能夠佔據林隙和滑坡地帶,並在這些區域快速生長(幼樹有時每年可生長3-4米),從而迅速形成鬱閉。其果實為樹懶、猴子、蝙蝠和鳥類提供了重要的食物來源,使得塞克羅皮亞樹成為關鍵物種,其存在影響整個森林食物網。
克魯西亞藤黃科植物的生長方式與絞殺榕類似(儘管並非近親),它們最初是附生植物,由鳥類傳播的種子在寄主樹枝上萌發,逐漸向下生長根系,最終纏繞並有時殺死寄主,留下一個由藤黃根和莖構成的空心圓柱體。這些樹開出肉質的白色或粉紅色花朵,雌雄異株,吸引各種昆蟲前來授粉。多花克魯西亞開白花。樹脂狀的果實裂開,露出紅色的假種皮(種子外殼),吸引鳥類傳播種子。有些克魯西亞屬植物是陸生喬木而非絞殺藤本,但所有克魯西亞屬植物都會分泌樹脂,歷史上曾被用作填縫劑,用於船隻密封和其他防水用途,因此也被稱為“簽名樹”,因為人們可以在其厚實的葉片上刻下名字,字跡可以保持數月清晰可見。
蒂布奇納野牡丹科植物(Melastomataceae)能開出壯觀的紫色、粉紅色或白色花朵,五片展開的花瓣圍繞著黃色的花藥,它們生長在森林邊緣和空地上,是灌木或小喬木。鱗狀蒂布奇納開出紫色花朵,覆蓋枝條。野牡丹科植物在新熱帶山地森林中展現出極高的多樣性,僅厄瓜多爾就擁有數百種,分屬眾多屬,使其成為雲霧林下層植物中物種最豐富的科之一。該科植物的特徵在於其獨特的花朵,花蕊彎曲且長短不一,以及從葉基延伸至葉尖的三至五條主脈。許多物種全年持續或反覆開花。
紫紅色本屬植物(柳葉菜科)開出下垂的管狀花,花色有紅色、粉紅色、紫色或白色,雄蕊和花柱突出,形成獨特的垂飾,吸引蜂鳥。厄瓜多擁有該屬110個物種中的約60個,使其與秘魯和智利/阿根廷南部一起,成為全球倒掛金鐘多樣性中心之一。玻利維亞倒掛金鐘開出長長的紅色管狀花。齒葉倒掛金鐘花朵呈粉紅色和紫色。該屬植物包括灌木和小喬木,生長海拔從海平面到4000公尺不等,展現出卓越的生態適應性。果實(漿果)可食用,鳥類食用後會傳播種子。歐洲植物育種家從野生品種培育出數千種栽培的倒掛金鐘品種,創造出我們熟悉的盆栽植物和吊籃植物,但野生品種擁有栽培品種有時所缺乏的優雅氣質。
梅里亞尼亞野牡丹科植物(Melastomataceae)開出大型粉紅色、紫色或白色花朵,有五片花瓣和許多黃色雄蕊,在雲霧林中作為灌木或小喬木生長。高貴馬鬱蘭這種植物開粉紅色花朵,直徑可達10公分。花朵以花粉作為獎勵(不分泌花蜜),吸引蜜蜂前來授粉。蜜蜂透過振動花朵(聲波授粉)的方式,使花粉從孔裂式花藥中釋放出來。這種花藥的花粉是透過細小的洞而非裂縫釋放的。該屬植物約有80個物種,主要分佈在安第斯山脈的雲霧森林中,其中厄瓜多爾擁有豐富的物種多樣性。
帕利庫雷亞本屬植物(茜草科,咖啡科)頂端簇生管狀花,花色有黃色、橘色或紅色,吸引蜂鳥。本屬約有70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新熱帶山區和低地,是美洲物種最豐富的屬之一。狹葉帕利庫雷亞花朵呈黃色。毛帕利庫雷亞開橙色花朵。許多物種含有生物鹼,包括一些地區傳統上使用的精神活性化合物,但大多數物種並未被利用。作為蜂鳥的食物來源,該屬植物在生態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雲霧林群落中佔有重要地位。
帕拉莫:高海拔草原和灌木叢
在雲霧林帶之上(通常海拔約3400-3800米,具體高度取決於緯度和朝向),帕拉莫高地生物群落一直延伸到永久雪線(海拔約4800-5000米),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高海拔草原和灌木叢生態系統,這種生態系統是安第斯山脈北部特魯有的,分佈範圍從內拉南尼亞北部特瓜北部。帕拉莫高地晝夜溫差變化劇烈,模擬了季節性變化(夜間霜凍,白天溫暖-「天天是夏天,夜天是冬天」),紫外線輻射強度高,降水頻繁(霧、毛毛雨、雨、冰雹,偶爾下雪),土壤水分飽和,其下層是火山基岩。這些條件篩選出了適應寒冷夜晚、強烈太陽輻射、水分飽和和貧瘠土壤的特殊植物群落。
埃斯佩萊蒂亞弗萊萊瓊菊(學名:frailejones,又稱“小修士菊”,菊科)是帕拉莫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植物,其獨特的樹狀蓮座狀葉叢,粗壯的莖幹上覆蓋著枯葉基部,頂端是覆蓋著濃密白色絨毛的活葉,呈現出銀色的光澤。菊科植物典型的複合花序從蓮座狀葉叢中心抽出,長在高高的花梗上,開出黃色的花朵,吸引昆蟲和蜂鳥。該屬植物約有140個物種,分佈範圍從秘魯北部經哥倫比亞延伸至委內瑞拉,其中厄瓜多爾擁有約30個物種,包括許多僅分佈於特定火山峰或山脈的特有種。厚葉埃斯佩萊蒂亞生長在欽博拉索火山、科托帕希火山和厄瓜多爾中部的其他火山。大花埃斯佩萊蒂亞發生於厄瓜多北部。
埃斯佩萊蒂亞屬植物展現出非凡的適應能力:枯死的葉基可以隔絕莖頂免受夜間凍害,同時形成吸水層,吸收霧氣中的水分;濃密的葉毛可以反射過多的紫外線輻射,並形成邊界層減少水分流失;厚實的革質葉片通過高糖濃度和特殊的細胞結構抵抗使其在貧瘠的生長時需要緩慢增長的10年。這些植物透過吸收和緩慢釋放水分(因此被稱為「水工廠」)提供重要的生態系統服務,為在其庇護下生長的小型植物提供庇護,並為蜂鳥和昆蟲創造蜜源。不同火山和孤立的帕拉莫高原的選擇壓力推動了物種形成,許多埃斯佩萊蒂亞屬植物僅分佈於單一山峰,這使得它們極易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因為氣候變暖迫使這些物種向上遷移,而孤立的山峰上卻無處可去。
魯邦(豆科,羽扇豆屬)物種會開出豌豆科特有的穗狀花序,花色有藍色、紫色、粉紅色、黃色或白色,在帕拉莫高原上以灌木或草本植物的形式生長。羽扇豆開出紫色花穗,花量多。羽扇豆花朵呈紫藍色。厄瓜多高山草原上大約有12種羽扇豆,這表明儘管羽扇豆科植物主要分佈在溫帶地區,但該屬植物在高海拔棲息地的定殖進化上取得了成功。其固氮能力改善了高山草原的土壤,而花朵則提供了重要的蜜源。種子含有生物鹼,對大多數食草動物有毒,但一些特殊的昆蟲和種子捕食者已經進化出了耐受性。
楚基拉加菊科植物(Asteraceae)形成墊狀植物或灌木,葉子帶刺,花頭呈橙色、黃色或白色,生長在風大、寒冷脅迫最大的裸露岩石地區。Chuquiraga jussieui這種植物會開橘色的複合花,在高海拔地區呈現墊狀生長。其生長極為緩慢(墊狀植物的壽命可達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且結構密集,能夠形成比周圍空氣溫度高幾度的微氣候,使植物在原本過於惡劣的條件下也能進行光合作用和生長。這些墊狀植物為在其庇護下生長的小型植物提供庇護,形成「保姆植物」效應,促進了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帶刺的葉片可以有效阻止食草動物的侵害,同時減少暴露在乾燥強風中的表面積。
龍膽草龍膽科植物(小龍膽)在帕拉莫高原高地開出藍色、紫色、粉紅色、黃色或白色的管狀或喇叭狀花朵,作為小型草本植物生長在草原和岩石地區。角狀龍膽開紫色的花。龍膽草開黃色花朵。厄瓜多約有50種龍膽屬植物,展現了該屬在帕拉莫高原的豐富多樣性,而帕拉莫高原正是龍膽屬植物新熱帶區多樣性的巔峰之地。花朵在夜間和陰天閉合,以保護生殖器官免受潮濕和寒冷的侵襲。根部含有苦味化合物,因此該屬植物在傳統醫學中被用於治療消化系統疾病,但過度採摘已威脅部分族群的生存。
瓦萊里安纈草科植物(Caprifoliaceae)的某些物種會開出小管狀花,密集簇生,花色有白色、粉紅色或紫色。纈草廣泛生長於高山草原。某些品種的根部含有鎮靜成分,可入藥,例如市售的纈草根(主要來自…)藥用葡萄在溫帶地區,這種植物被廣泛用作草藥助眠劑。厄瓜多爾的這種植物化學成分方面的研究較少,但傳統用法顯示其中含有生物活性化合物。其花朵散發出甜美的香氣,吸引小型蒼蠅和飛蛾。
卡氏菌物種(Calceolariaceae 科,拖鞋花)開出獨特的袋狀花朵,顏色有黃色、橙色、紅色或與對比鮮明的斑點組合,作為草本植物或小灌木生長。墨西哥鈣質(儘管名稱如此,但分佈於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開黃色花朵,帶有紅色斑點。該屬約有270個物種,分佈範圍從墨西哥到巴塔哥尼亞,主要集中在安第斯山脈地區,其中厄瓜多爾擁有數十個物種。其獨特的囊狀結構形成了一種陷阱,吸引前來採蜜或尋求庇護的蜜蜂進入,蜜蜂在找到逃生路線之前會被暫時困住,從而確保了授粉過程。這種機制體現了一種特殊的授粉適應,即花朵形態能夠影響傳粉者的行為。
哈萊尼亞龍膽科植物(Gentianaceae)開出小型管狀花,花冠上有明顯的距,花色為黃色、綠色或紫色。韋德氏海萊尼亞這種植物生長於整個帕拉莫高原。花朵吸引小型蜜蜂和蒼蠅前來授粉,花距中含有花蜜作為獎勵。該屬包含約4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安第斯山脈,顯示該科植物的生態適應性遠超過人們所熟知的大花龍膽。
洛里卡里亞菊科植物(Asteraceae)在海拔最高的帕拉莫高地、常年積雪覆蓋的區域生長,形成密被絨毛的墊狀植株,開黃色複合花序。濃密的白色絨毛起到隔熱和防紫外線的作用,而墊狀形態則最大限度地減少了風的侵襲。這些生長緩慢的墊狀植株會累積被風吹來的有機物和土壤顆粒,逐漸增加基質厚度,為其他植物的生長提供土壤。這種現象反映了在嚴酷環境中常見的互利共生(物種間的正向互動),在這些環境中,合作可能比競爭更為重要。
卡斯提利亞列當科(Orobanchaceae)植物(又稱畫筆花)會產生色彩艷麗的苞片(變態葉),顏色有紅色、橙色、黃色或多種顏色組合,形成引人注目的景觀,而真正的花朵則很小,隱藏在苞片內,並不顯眼。這些植物是半寄生植物,它們既能進行光合作用,又能從寄主植物的根部竊取水分和養分,從而獲得競爭優勢。裂葉卡斯提利亞產生紅色和黃色苞片。該屬約有200個物種,分佈範圍從阿拉斯加到玻利維亞,主要分佈在北美西部和安地斯山脈,厄瓜多也分佈著幾個物種。這種半寄生生活方式使其能夠透過竊取資源來補充光合作用,從而在貧瘠的帕拉莫土壤中成功生長。
巴爾西亞該物種(列當科)開出黃色、紫色或紅色的小管狀花,作為半寄生草本植物生長在整個高山草原上。巴爾氏柱狀菌花朵呈紫色。該屬植物與毛蕊花屬(Castilleja)植物表現出趨同進化,這兩個屬同屬一個科,都採用了半寄生策略以適應營養貧瘠的高海拔生境。花朵吸引蜂鳥和小蜜蜂前來授粉。
帕拉莫生態與保護
厄瓜多的帕拉莫生態系面積約35,000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13%),是重要的水源。濕潤的土壤和植被能夠截留並儲存水分,然後緩慢釋放到溪流中,最終匯入河流,為高地城市和低地農業區的數百萬人口提供水源。帕拉莫被譽為“水工廠”,這也反映了其水文重要性。研究表明,帕拉莫能夠截留霧氣和雨水,將其儲存在有機土壤和植被中,並緩慢釋放,從而在季節性降雨變化的情況下,維持全年穩定的溪流流量。帕拉莫的蓄水能力依賴完整的植被和土壤,因此,保護帕拉莫對於保障水資源安全至關重要,其意義遠不止於生物多樣性價值。
植物群落面臨多重威脅:人口增長驅動的農業擴張將高山草原改造成耕地和牧場,儘管這些地區並不適合持續農業生產;焚燒以促進牲畜飼料生長,導致植被退化和土壤流失;氣候變遷迫使物種向上遷移,孤立的山峰使特有物種面臨滅絕風險;包括歐洲草種在內的外來物種在受干擾地區與本地物種爭奪資源。厄瓜多政府已將許多高山草原劃入國家公園保護區,包括科托帕希國家公園、桑蓋國家公園、卡揚貝-科卡國家公園等,但由於資源有限,且公園邊界有時與依賴高山草原資源的社區重疊,執法仍面臨挑戰。
以社區為基礎的保護措施讓帕拉莫居民參與管理,並意識到僅靠自上而下的保護不足以解決當地居民的生計問題,也無法融入傳統知識。推廣永續放牧、補償社區的保護地役權、透過重新引入本地植物來恢復退化區域以及發展生態旅遊等項目,為保護工作創造了經濟動力。壯麗的景觀和獨特的植物群吸引越來越多的遊客,產生的收入支持保護工作,但同時也帶來了過度旅遊和環境退化的風險,除非管理得當。挑戰在於如何在為數百萬人提供關鍵服務的地區,平衡水資源安全、生物多樣性保護、社區生計和氣候變遷適應,同時還要保護數百萬年來在山地島嶼上與世隔絕地演化而來的不可替代的特有植物群。
東方:亞馬遜雨林
厄瓜多東部低地約有12萬平方公里的亞馬遜雨林,佔全國領土的約43%,但人口卻不到5%。該地區從安第斯山麓(海拔約400-600公尺)向東延伸至廣闊的亞馬遜盆地。厄瓜多爾境內的這部分構成了亞馬遜西北部,其特徵是降水量異常豐沛(年降水量2000-4000毫米)、濕度普遍較高(通常為80-95%)、氣溫全年開常年溫暖(年氣溫24-28攝氏度),且季節變化相對較小,使得植物全年開常年溫暖(年氣溫24-28攝氏度),且季節變化相對較小,使得植物全年開常年溫暖結果,沒有明顯的休眠花期。東部地區擁有厄瓜多爾最多的物種,估計有6000-10000種維管植物,但由於物種分佈範圍較廣,其特有種比例低於安第斯山脈地區。
亞馬遜雨林樹冠和突出樹木
亞馬遜雨林的層狀結構包括高聳的喬木(45-60公尺以上),它們高出主樹冠(25-45公尺),中間層(10-25公尺)和下層(地面至10公尺)各層都生長著獨特的植物群落。樹冠和高聳喬木充分接受陽光照射,形成與光照強度不足的下層截然不同的微氣候。許多樹冠喬木會在族群範圍內同步開花,形成壯觀的花海,從飛機上清晰可見,吸引特定的傳粉昆蟲。
喬里西亞(原屬名現已併入)木巴錦葵科植物,開出粉紅色或白色的大花,花瓣反捲,樹幹膨大,覆蓋著圓錐形的刺。木棉(原)美麗絨毛草這種植物開粉紅色花朵,喉部有較深的斑紋,樹木開花時十分艷麗。花朵在黃昏時分綻放,散發出濃鬱的甜香,並分泌豐富的花蜜,吸引蝙蝠前來夜間授粉。種子莢裂開後,會釋放出包覆種子的絲狀木棉纖維,透過風力傳播種子,其作用類似沿海地區的傳播方式。木巴前面已經討論過的物種。這些樹木為許多附生植物提供了棲息地,包括蘭花、鳳梨科植物和蕨類植物,它們覆蓋枝幹,形成空中花園;而帶刺樹幹上的空洞則為鸚鵡和其他穴居鳥類提供了築巢場所。
喧鬧的歡呼沙盒樹(或稱猴子樹,大戟科)開出雌雄異株的紅色小花(雄花和雌花生長在同一棵樹上,但彼此分離),雄花密集簇生,雌花單生,全年零星開花。這種樹以其爆炸種子傳播方式而聞名:成熟的大型木質種子莢會猛烈爆裂,將種子拋射到距離母樹40-50米遠的地方,發出巨大的聲響,這也是其俗名的由來(歷史上人們曾用這些種子莢盛沙來吸墨,因此得名“沙盒樹”)。這種樹的防禦手段包括覆蓋樹幹的刺(因此得名“猴子樹”)以及有毒的乳膠,乳膠會引起皮膚刺激,如果接觸到眼睛則會導致暫時性失明,因此也被當地人稱為“毒樹”或“盲樹”。儘管有毒,這種樹仍然為各種附生植物提供了棲息地,並為鳥類提供了築巢的樹洞。
藍花楹紫葳科植物開出管狀藍紫色花朵,成簇生長於樹頂,花期在樹木部分或完全落葉時,整株樹冠瞬間變為紫藍色,蔚為壯觀。這種同步開花的現象意味著,在花朵凋謝前的數天至數週內,同一區域內的所有樹木都會同時開花,紫色的花海鋪滿林地,吸引眾多蜜蜂前來授粉。其木材質地輕盈,具有商業價值,但選擇性採伐已導致部分可達區域的族群數量減少。紫葳科植物生長迅速,能夠佔據林隙和次生林,幼樹的年生長速度可超過2公尺。
大葉桃花心木大葉楝(楝科)開出小型黃綠色花朵,簇生於大型分枝花序中,由蛾類和小蜜蜂授粉。真正的楝樹是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木材樹種之一,儘管《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旨在規範國際貿易,但大規模的砍伐仍然導致大片地區的楝樹消失。楝樹需要數十年才能長到商業尺寸,因此,當經濟壓力導致快速採伐時,永續採伐變得十分困難。楝樹的花分泌花蜜和花粉,為蛾類和蜜蜂提供食物,而其種子雖然含有苦味化合物(檸檬苦素),可以阻止許多潛在的種子捕食者,但同時也為一些動物提供食物。
埃拉斯蒂利亞橡膠樹(桑科)開著不顯眼的風媒花,與其他榕屬植物相似,長成高大的喬木。雖然並不引人注目,但該物種在橡膠生產中的歷史地位(儘管不如其他榕屬植物重要)卻舉足輕重。巴西橡膠樹這種橡膠樹(原產於巴西亞馬遜地區,現在主要生長在東南亞的種植園)因其獨特的特性而引人注目。如果以可持續的方式採集乳膠,就不會殺死樹木,從而可以使其繼續生長和開花,儘管商業橡膠生產已轉移到其他地區。橡膠樹由於乳膠質量和產量更高。
木炭錦葵科植物(Malvaceae)的某些物種會開出大型的紅色、粉紅色或白色花朵,花瓣反捲,雄蕊眾多,形成刷狀排列,在樹木落葉的相對旱季(如果有的話)盛開。花朵會吸引蝙蝠和飛蛾前來授粉,並以花蜜和濃鬱的甜香作為獎勵,這種甜香在夜間會更加強烈。種子莢含有絲狀纖維,歷史上曾用於填充,但不如真正的木棉(kapok)。木巴這些樹木為野生動物創造了重要的棲息地,同時,在其他花卉稀少的時期,它們的花朵也為野生動物提供了花蜜來源。
亞馬遜林下層與中層植物群
森林底層光照極少(通常不到全日照的2%),這使得耐陰性、高效光捕獲能力以及到達光照充足的林冠層的策略成為選擇壓力。許多底層植物長出大葉片以最大限度地截獲光線,但這同時也帶來了支撐自身重量和獲取養分以構建葉片質量的挑戰。另一些植物則採取攀緣策略,它們從底層幼苗開始生長,然後藉助其他植物的支撐結構向上生長,最終到達林冠層。
赫蕉(前面討論過的)物種在亞馬遜的林下層實現了非凡的多樣性,有數十種物種,每種物種都有其獨特的苞片顏色、方向和開花季節,從而劃分了蜂鳥傳粉者,減少了種間競爭。主教的赫利孔產生下垂的紅色和黃色花序。直立赫蕉花朵呈紅色,花序直立。毛葉赫蕉產生毛茸茸的紅色苞片。形態多樣性反映了演化輻射,祖先物種分化成多個後代物種,佔據由光照水平、水分供應、開花物候和傳粉昆蟲群落等因素決定的不同生態位。單一森林可能包含15-20種同域分佈的赫蕉屬植物,這引發了一個問題:如此多的相似物種如何在不發生競爭排斥的情況下共存?答案可能在於微生境偏好、開花時間和傳粉昆蟲特異性等方面的細微生態位差異,這些差異減少了直接競爭。
竹芋竹芋科植物(又稱祈禱植物)能形成茂密的林下植被,其裝飾性的圖案葉片(條紋、斑點或斑紋)一年四季都具有觀賞價值,而周期性開花的不對稱花朵則從色彩鮮豔的苞片中綻放。竹芋產生黃橙色苞片,形狀像響尾蛇的響尾(因此得名“響尾蛇植物”)。黃竹芋竹芋屬植物中植株最高,可達3-4米,開白色花朵。其葉片在夜間向上折疊(夜行性)可減少熱量散失,並透過有節奏地改變外觀來降低被捕食的風險。竹芋的花朵採用爆炸性授粉機制,敏感部位在蜜蜂接觸時會觸發,將花粉灑在蜜蜂身上。竹芋在亞馬遜雨林林下食物網中具有重要的生態意義,它為昆蟲、蠑螈和小蛙類提供棲息地,而其富含澱粉的根莖則被一些哺乳動物食用。
昂貴該物種會形成螺旋狀的莖,莖上長有螺旋狀排列的大葉子(因此得名「螺旋薑」),莖頂長有圓錐形的花序,從中依次開出紅色、橙色、黃色或白色的花朵。沾滿灰塵的肋排(前面已討論過沿海地區)延伸至亞馬遜低地。粗糙薑花朵呈黃色和紅色。狹葉木開白花。螺旋狀的生長模式可能透過三維空間排列葉片而非直接堆疊(減少自身遮蔭)來改善光照吸收,這表明生長結構如何影響光照不足的林下環境中的競爭優勢。
柱狀苦苣苔科植物(Gesneriaceae)的某些物種以附生植物或地生草本植物的形式生長,開出紅色、橙色或黃色的管狀花,非常適合蜂鳥授粉。光榮的柱子花朵呈鮮紅色。該屬植物約有200種,主要分佈於新熱帶雨林,從墨西哥到玻利維亞均有分佈,其中厄瓜多爾的物種多樣性特別豐富。管狀花基部有花蜜,需要長舌昆蟲(如蜂鳥和一些長舌蜂)才能取得花蜜,從而形成了特殊的授粉關係。肉質果實吸引鳥類傳播種子。
德里莫尼亞苦苣苔科植物(Gesneriaceae)的花朵呈白色、黃色或紅色,花冠上有對比鮮明的斑點或條紋,在陰涼處生長,是陸生草本植物或低矮附生植物。鋸齒狀乾燥花草花朵呈白色,有紫色斑點。該屬植物約有50種,分佈於新熱帶濕潤森林,其中厄瓜多擁有許多物種。花朵上複雜的斑紋能夠吸引蜜蜂等傳粉昆蟲,這些斑紋可能引導蜜蜂找到花蜜來源(在人眼不可見的紫外線波長下可見的導蜜斑紋可能增強這種效果)。
派珀胡椒科(胡椒屬)植物的花朵並不顯眼,生長在從莖幹垂直伸出的獨特穗狀花序上,依靠風力授粉,無需艷麗的花瓣。胡椒屬植物在全球約有2000個物種(新熱帶地區物種最為豐富),使其成為物種最豐富的屬之一,儘管它們的花朵並不具有觀賞價值。胡椒屬植物的重要性在於其作為林下優勢植物的生態作用,以及其所含化合物,包括胡椒鹼(賦予黑胡椒辛辣味)、胡椒鹼以及多種具有防禦、藥用和精神活性作用的生物鹼和精油。一些胡椒屬植物的空心莖幹中棲息著螞蟻,螞蟻以庇護所換取其免受食草動物的侵害。鉤狀辣椒在受干擾的地區形成茂密的灌叢。果實吸引蝙蝠和鳥類進行種子傳播。
龜背竹(天南星科)原本是林下幼苗,但會利用氣根攀爬至樹冠,附著在樹幹上,並長出大型穿孔葉片,這也是其俗名的由來。其花序(典型的天南星科)由肉穗花序組成,上面佈滿細小的花朵,周圍環繞著白色的佛焰苞,最終結出果實(美味天南星),成熟後可食用,但未成熟時會因含有草酸鈣結晶而刺激口腔和咽喉。葉片上的穿孔(或稱孔隙)可能有助於降低風阻,使光線能夠照射到下部葉片,或者將可利用的葉片物質集中在少數幾個較大的孔洞中,而不是形成連續的表面(從而節省構建成本)——其適應性意義至今仍存在爭議,目前已提出多種假說。
蔓綠絨天南星科植物展現出驚人的多樣性,厄瓜多爾擁有數百種天南星科植物,它們以陸生林下草本、半附生(先生長於地面後攀援)或真附生植物的形式生長。其花序遵循典型的天南星屬植物模式,由肉穗花序和佛焰苞組成,通常為白色、乳白色或綠色。開花期間,佛焰苞會產生熱(生熱作用),揮發氣味化合物,吸引甲蟲等傳粉昆蟲。二裂喜林芋葉片深裂,佛焰苞白色。蔓綠絨攀緣植物攀緣植物,葉片呈心形。本屬包含超過450個物種,主要分佈於新熱帶地區,是天南星科中物種多樣性第二高的屬(僅次於)。紅掌)生態作用包括為小型植物提供攀爬結構,在葉腋處創造積水棲息地,為水生無脊椎動物和青蛙提供支持,以及產生可供蝙蝠和鳥類食用的果實以傳播種子。
龜背竹和蔓綠絨兩者都能產生吸引蝙蝠和鳥類的種子,這顯示脊椎動物種子傳播在熱帶森林中的重要性。在熱帶森林中,高達 80-90% 的木本植物依賴動物將種子從母樹上帶走,而密度依賴性死亡率(由於專門的種子捕食者和病原體,母樹附近的死亡率增加)對有效的傳播機制產生了強大的選擇壓力。
亞馬遜藤本植物和攀緣植物
熱帶雨林孕育著極其豐富的藤本植物(木質藤蔓),據估計,儘管藤本植物對森林總生物量的貢獻相對較小,但熱帶森林中25%至40%的木本植物卻是藤本植物。藤本植物的生長策略是利用其他植物的結構支撐到達樹冠,而不是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樹幹,從而能夠快速向光生長,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結構組織的投入。這種策略的代價是依賴支撐樹木,並且容易受到樹木倒塌的影響,支撐結構的倒塌會導致藤本植物死亡。
西番蓮厄瓜多爾的植物種類表現出非凡的多樣性,約有 120 種,其中許多是特有種,它們都具有特徵性的複雜花朵,花冠由花絲組成,圍繞著生殖器官。西番蓮(如前所述)從沿海地區延伸至亞馬遜低地。四稜西番蓮開出碩大的紫色和白色花朵,直徑可達12公分。西番蓮西番蓮既有人工栽培,也有野生生長,開白色和紫色的花朵。這些花朵吸引各種蜜蜂前來授粉,但有些品種與特定的蜜蜂類群有特殊的共生關係。西番蓮的葉子是赫利科尼烏斯蝴蝶的寄主植物,這種蝴蝶的幼蟲只以西番蓮藤蔓為食,從而引發了一場進化上的軍備競賽:植物進化出化學防禦機制(氰苷,組織受損時會釋放氰化物),而蝴蝶則進化出耐受性。有些西番蓮屬植物會產生葉外蜜腺(花外蜜腺),吸引螞蟻前來覓食,從而保護自身免受食草動物的侵害;還有一些植物會形成類似蝴蝶卵的結構(阻止蝴蝶在「已被佔據」的植物上產卵),這體現了植物防禦機制的進化創新。西番蓮屬植物化學成分、物理防禦機制和生態關係的多樣性,使其成為研究協同演化和植物-食草動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模式生物。
馬兜鈴(馬兜鈴,馬兜鈴科)開出奇特的花朵,形似煙鬥或小袋,帶有精巧的陷阱機制,蒼蠅被腐肉般的氣味和顏色吸引而進入,暫時被向下生長的毛髮困住,在尋找出口的過程中為授粉,然後在毛髮枯萎、花粉沉積後逃脫。巨型馬兜鈴開出直徑可達 30 公分的巨大花朵,紫白相間,形狀像腐肉。大花馬兜鈴花朵同樣碩大,氣味難聞。馬兜鈴屬植物約有500種,分佈於全球熱帶和溫帶地區,其中新熱帶地區物種多樣性特別豐富。這些植物含有馬兜鈴酸(一種有毒且致癌的化合物),能夠抵抗大多數食草動物的侵害。然而,有些鳳蝶幼蟲卻以馬兜鈴為食,它們會吸收其中的毒素用於自身防禦,從而引發了另一場協同進化的軍備競賽。
穆庫納豆科植物(天鵝絨豆)能開出壯觀的花簇,花朵碩大,呈紫色、紅色、橙色或多種顏色組合,從攀爬到樹冠的木質藤蔓上垂落下來,屬於豆科植物。刺毛黧豆這種植物會開出密集的紫色花朵。花朵吸引大型蜜蜂(尤其是木蜂和熊蜂),它們能夠強行鑽入複雜的花朵結構中,獲得花蜜和花粉。種子莢上覆蓋著密集的刺毛(毛狀體),接觸皮膚後會脫落並嵌入皮膚,引起劇烈瘙癢,因此得名“牛癢”或“猴梯”(據說猴子會避開這種植物)。種子中含有左旋多巴(L-DOPA),一種用於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化合物,這使得這種植物具有藥用價值,同時也為種子抵禦捕食者提供了毒素防禦。
毒毛旋花子夾竹桃科植物的花朵具有極長的扭曲花瓣,形成獨特的帶狀圖案,顏色有黃色、白色或粉紅色,並帶有對比鮮明的斑紋。免費毒毛旋花子這種植物開出芳香的花朵,花瓣裂片長達20-30公分。種子含有強心配醣體(毒毛旋花子苷),傳統上在非洲(大多數物種的分佈地)被用作箭毒,也用於治療心臟疾病,這表明同一種化合物的毒性和藥用價值取決於劑量和給藥途徑。少數分佈於新熱帶地區的物種可能代表了近期從非洲擴散而來的事件。
紫葳科(凌霄花科)是新熱帶地區最重要的藤本植物科之一,有數十個屬和數百個物種攀爬在厄瓜多爾的森林中。到達開出粉紅色、紫色或洋紅色管狀花,吸引蜂鳥。Arrabidaea chica花朵呈洋紅色,傳統上用作染料和人體彩繪顏料。風濕病開黃色喇叭狀花朵。金絲雲霧花朵呈黃色,散發著甜美的香氣。賽迪斯塔這些植物依靠卷鬚攀爬,開出淡紫色至紫色的花朵。該科植物作為藤本植物的成功,歸功於其有效的攀緣機制,包括用於附著的捲鬚、快速的生長速度、透過大型導管高效輸送水分,以及吸引蜜蜂和蜂鳥前來授粉的艷麗管狀花朵。
馬克格拉維亞(Marcgraviaceae 科)物種產生不尋常的花朵結構,其中變態葉(苞片)形成色彩鮮豔的杯狀或囊狀結構,位於懸垂的花簇下方,作為花蜜儲存器,吸引蝙蝠(主要的傳粉者),而懸掛的位置使蝙蝠能夠在飛行中靠近。繖形馬克格拉維亞它具有紅色苞片和淡黃色花朵。這種高度特化的授粉系統代表了一種演化創新,植物結構透過操控傳粉者的行為來確保有效的花粉傳遞。大約70種馬克格拉維亞屬植物僅分佈於新熱帶森林,其中厄瓜多爾擁有眾多物種。
香草蘭科植物(屬)香草(蘭科)攀緣植物利用氣生根附著在樹幹上,開出黃綠色的花朵,花期短暫(通常只有幾個小時),需要授粉才能結出種子莢,種子莢乾燥後就變成了香草豆。香草蘭生產商業香草,原產於中美洲,但在厄瓜多爾種植(儘管與馬達加斯加、印度尼西亞和其他主要生產國相比規模有限)。香草絨球野生香草風味較差。由於花期極短且對授粉媒介有特定要求(自然分佈範圍內需要某些舌蜂),商業香草生產必須進行人工授粉,這使得香草種植勞動密集且成本高昂。厄瓜多爾森林中的野生香草藤蔓是改良栽培品種的潛在遺傳資源。
亞馬遜棕櫚樹
棕櫚科植物在亞馬遜雨林中數量眾多,生態意義重大。厄瓜多爾擁有約120種原生棕櫚(全球約2500種),從林下矮小的品種(高度少於一公尺)到樹冠高達30公尺以上的品種,種類繁多。棕櫚的花序(花簇)大小不一,從不起眼的小花到包含數千朵小花的大型分枝結構,通常依靠風或蟲媒授粉,結出的果實是野生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
三角肌(步行棕櫚,學名:pona)是一種高聳於樹冠之上的棕櫚樹,高度可達25米以上,其獨特的支柱根使其看起來像有多根樹幹。 「步行棕櫚」這個俗名源於人們觀察到其支柱根會定向生長到光照充足的地方,據推測,這使得棕櫚樹能夠「行走」到適宜的生長環境中。然而,這種解釋仍有爭議,一些植物學家認為這種外觀並非主動移動所致,而是由於不對稱生長造成的。淡黃色的花序從樹冠垂下,開出大量小花,吸引各種小型昆蟲。果實是包括巨嘴鳥、鸚鵡、西貒和猴子在內的許多動物的重要食物來源。
尤特佩·普雷卡托里亞(亞馬遜西部的一種阿薩伊棕櫚,與亞馬遜東部的一種不同)甘藍雖然與巴西棕櫚(Açaí)有親緣關係,但這種棕櫚樹結出的紫黑色果實富含抗氧化劑和油脂,既有商業採摘,也有本地採摘,供應巴西莓市場(儘管厄瓜多爾的產量與巴西相比仍然很小)。這種棕櫚樹可長到20-25公尺高,樹幹纖細,頂端長有羽狀葉片。乳白色的花朵簇生於大型分枝花序中,由小型昆蟲和風力授粉。果實雖然單一很小,但在結果季節產量龐大(每個花序可產數千個果實),形成大量的食物供應,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食果動物。
植物某些棕櫚科植物(如塔瓜棕櫚或植物象牙棕櫚)的莖幹上會開出大量的花序,雌雄異株。雌樹結出大型的複合果實,果實內含堅果,堅果的胚乳非常堅硬呈白色,可用作象牙的替代品(「植物象牙」),用於製作紐扣、珠寶和雕刻品。赤道植物塔瓜樹遍布厄瓜多爾的濕潤森林。塔瓜果的採摘為當地社區提供了可持續的收入來源,因為採摘塔瓜果無需砍伐棕櫚樹(不像採摘棕櫚樹心那樣會殺死頂端分生組織,從而導致整棵棕櫚樹死亡)。塔瓜貿易體現了保護與經濟發展的成功融合,林產品帶來的收入激勵了人們保護森林。
巴克特里斯·加西帕斯桃棕(學名:Chontaduro)結出橙色或紅色的果實,可鮮食、烹飪或磨成粉,是亞馬遜地區少數幾種由土著居民馴化的棕櫚樹之一(大多數栽培棕櫚樹都是在其他地區馴化的)。該物種有野生和栽培兩種形式,栽培品種經過選育,刺的密度較低(野生品種的樹幹上佈滿了尖銳的刺),果實更大,纖維含量更低。乳白色的花朵成簇開放,由小型蜜蜂和甲蟲授粉。這種棕櫚樹提供富含蛋白質和油脂的果實、棕櫚芯(但採摘會導致棕櫚樹死亡)以及用於建築的木材。
模里西斯島阿瓜赫棕櫚(學名:Aguaje,又稱布里蒂棕櫚)生長於常年積水地區、洪氾區和棕櫚沼澤(稱為aguajales),樹高可達30-35米,擁有巨大的扇形葉片。雌性棕櫚結出大量富含維生素A和油脂的紅褐色鱗狀果實,這些果實雖有商業採摘,但目前不可持續的採摘方式(砍伐整棵樹來獲取果實)正威脅著棕櫚種群的生存。在汛期,這些果實為包括金剛鸚鵡、巨嘴鳥、貘和魚類在內的多種野生動物提供了食物。阿瓜赫棕櫚沼澤是亞馬遜地區獨特的生態系統類型,孕育著獨特的動植物群落。其花朵呈大型分枝狀花序,依風力授粉,雌雄異株。
星狀萼棕櫚屬植物(例如香茅棕櫚)的樹幹和葉柄長有堅硬的刺,這既保護了它們免受哺乳動物食草動物的侵害,也給人類採摘其珍貴的果實或從嫩葉中提取纖維帶來了挑戰。星狀萼片幼嫩未展開的葉片可提供纖維,當地工匠用這些纖維編織成吊床、包袋和紡織品,其強度和耐用性都非常出色。橙黃色的果實富含油脂和營養。乳白色的花朵簇生於刺苞片保護的花序中,由小型昆蟲授粉。大約有40種星果屬植物分佈於熱帶美洲,其中厄瓜多爾擁有眾多物種,它們因棲息地(旱地森林、季節性洪水森林和沼澤)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阿塔利亞沙帕加棕櫚屬(shapaja palm)的物種包括亞馬遜地區一些最大的棕櫚樹,它們能長出巨大的葉冠,結出含有油性堅果的大型可食用果實。阿塔萊亞·布蒂拉塞亞這種植物遍布厄瓜多爾的亞馬遜雨林。雌性花序結出成簇的果實,每個果實包含一到數顆堅果,堅硬的外殼包裹著白色的油性果仁,可供人類、家畜和野生動物食用。人們偶爾會採摘棕櫚芯,但這會殺死整株棕櫚樹。由於其巨大的體型(某些品種可達40公尺)和漫長的壽命(可達數百年),這種植物成為關鍵物種,其移除會對森林結構和野生動物族群造成影響。
亞馬遜森林中棕櫚樹的多樣性和數量反映了它們在熱帶環境中進化的成功,其適應性特徵包括:透過特化的維管系統高效運輸水分和養分;利用纖維組織而非木質組織實現高效的結構(與雙子葉植物相比,在達到相近高度的同時降低了構建成本);以及通過大量結出吸引各種脊椎動物的果實來有效地傳播種子。棕櫚樹的生態重要性不僅限於其直接的資源提供(食物、建築材料、纖維),還包括棲息地創造(許多棕櫚樹是附生植物的宿主,提供築巢基質,創造微生境)以及生態系統工程效應——棕櫚樹占主導地位的森林在結構和功能上與棕櫚樹稀少的森林存在差異。
亞馬遜地區的保育挑戰與努力
厄瓜多爾的亞馬遜雨林面臨著來自多方面的嚴峻壓力:石油開採(厄瓜多爾每天生產約50萬桶石油,主要來自奧連特石油公司的特許經營區)修建的道路促進了殖民活動和森林砍伐,偶爾發生的洩漏污染了水道;農業殖民將森林殖民者轉變為牧場和農田,殖民者往往沿著為資源砍伐,偶爾發生的洩漏污染了水道;農業殖民將森林殖民者轉變為牧場和農田,殖民者往往沿著為資源砍伐開採而建造的道路抵達;商業伐木(包括合法和非法伐木)砍伐了包括桃花心木在內的珍貴樹種,並造成了林冠空隙,改變了森林結構;採礦(主要是沖積金礦開採,但也包括日益增多的硬岩金礦開採)用汞和沈積物污染河流,並清除河岸植被;棕櫚芯的採收植被;歐特佩物種)當頂端分生組織被移除時會殺死棕櫚樹。
亞蘇尼國家公園和生物圈保護區位於厄瓜多東北部,佔地約9,820平方公里,保護著地球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單一區域之一。僅幾公頃的土地上就生長著超過2000種樹木(比墨西哥以北整個北美洲的樹木種類還要多),600多種鳥類,200多種哺乳動物,以及無數尚未被描述的開花植物。公園非凡的生物多樣性源自於其位於安第斯山脈、亞馬遜雨林和赤道交匯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生物地理區域的物種在此交會。然而,公園地下的石油儲量帶來了爭議性的開發壓力。厄瓜多政府最初在2007年提出了亞蘇尼-ITT倡議,即國際社會將補償厄瓜多爾,以換取其不開採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區域下方的石油。但由於資金不足,該倡議於2013年宣告失敗,鑽探活動隨即開始,導致保育與經濟發展之間持續存在緊張關係。
瓦奧拉尼人、基奇瓦人、舒阿爾人和其他族群的土著領地覆蓋了亞馬遜地區的大片區域。歷史上,原住民土地管理方式比殖民者的農業耕作方式更能有效地維護森林覆蓋。然而,石油開發、道路建設和市場一體化等當前壓力給傳統的生活方式帶來了挑戰。一些原住民社區從事生態旅遊,為資源開採提供經濟替代方案,同時與遊客分享文化和生態知識。瓦奧拉尼人的領地內居住著一些未接觸部落(塔加埃里人和塔羅梅納內人),他們拒絕與外界接觸,自願生活在地球上一些最偏遠的森林中——他們的領地被劃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塔加埃里-塔羅梅納內非物質文化遺產區),理論上禁止資源開採和殖民活動重重,但實際執行起來卻困難重重。
包括厄瓜多爾自然基金會(Fundación Natura Ecuador)、雨林信託基金(Rainforest Trust)、亞馬遜觀察組織(Amazon Watch)等在內的多個環保組織與政府機構和社區合作,透過保護區管理、永續發展方案、植樹造林計畫、物種研究和監測以及倡導政策變革以減少森林砍伐壓力等方式促進森林保護。社會森林計畫(Socio Bosque program)向土地所有者(包括原住民社區)支付費用,鼓勵他們維護森林覆蓋而非砍伐,從而在承認放棄農業收入機會成本的同時,為保護森林創造經濟誘因。儘管做出了這些努力,厄瓜多爾的森林砍伐率仍然令人擔憂,每年約有7萬至9萬公頃的森林被砍伐(砍伐率隨經濟狀況和商品價格波動),這威脅著亞馬遜地區極其豐富的植物多樣性。
厄瓜多民族植物學與傳統植物知識
厄瓜多擁有眾多原住民,他們來自不同的語系,使用13種語言,涵蓋約14個不同的民族。這些原住民世代生活在森林中,累積了豐富的植物學知識。這些民族植物學知識涉及數千種植物,並記載了它們在醫藥、食物、建築、纖維、染料、毒藥、宗教/儀式用途以及其他無數方面的應用。這些知識主要透過口頭傳承、學徒制和實踐來傳遞,因此,隨著年輕一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語言向西班牙語的轉變,這些知識很容易失傳。
傳統醫學利用數百種開花植物,由原住民治療師(薩滿,治療師,知識淵博在基丘亞語中)保持對植物特性、製備方法、劑量和精神層面的詳細了解。死藤水儀式是許多亞馬遜原住民精神傳統的核心,它使用死藤水藤(卡皮木(Banisteriopsis caapi)金虎尾科植物(開粉紅色小花)與查克魯納(綠葉蛺蝶人們使用茜草科植物(開白花)或其他含有二甲基色胺(DMT)的植物來製作精神活性藥劑,用於療癒、占卜和精神溝通。這種儀式吸引了國際關注,既有尋求精神體驗的人,也有研究其治療成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憂鬱症潛力的研究人員。由此引發了關於文化挪用、本土知識商品化和生物剽竊等問題的複雜討論。
許多藥物化合物源自於本土植物知識:奎寧(來自)金雞納樹皮樹皮(用於治療瘧疾),箭毒(來自軟骨木 和馬錢子例如,某些物種(如用於手術中作為肌肉鬆弛劑的植物)以及無數其他化合物,其用途均源自於原住民。歷史上,原住民利用自身知識識別出有用的植物,而企業隨後申請專利並從中牟利,卻不向知識持有者支付任何補償,這種現象構成了生物剽竊——即竊取智慧財產權和資源。 《生物多樣性公約》下的《名古屋議定書》(2014年)試圖確保在商業利用遺傳資源和傳統知識時實現惠益分享,但其實施和執行仍面臨挑戰。
傳統食用植物包括栽培作物,例如絲蘭木薯、大蕉、玉米和豆類,以及野生採集的物種,包括許多棕櫚樹(果實、樹心、生活在腐爛樹幹中的幼蟲)。奧諾卡普斯棕櫚果、野生可可近緣種、可食用天南星科植物、果樹等無數種植物。傳統的混作園(農場透過數十種作物混種,維持高度多樣性,這與單一作物種植形成鮮明對比,並透過多樣性增強了生態系統的韌性。了解哪些植物可以食用,哪些植物需要加工去除毒素(例如,野生木薯含有氰化物,需要適當處理),最佳採收時間和加工方法,這些都是蘊藏在文化實踐中的關鍵生存知識。
源自森林植物的建築材料包括多種棕櫚樹,可用於製作屋頂茅草(阿塔利亞,伊里亞特,植物例如,硬木樹用於製作柱樑,藤蔓用於捆綁,樹皮用於製作牆壁和地板。針對不同用途選擇合適的樹種,體現了人們對材料特性的理解:耐久性、抗蟲性、柔韌性、強度和美觀性。這些傳統房屋完全使用森林來源的材料,展現了原住民如何在森林生態系統中生活了數千年,並且對環境的永久性影響相對較小——這種可持續性與現代資源開採方式形成鮮明對比,後者破壞森林的速度遠超其再生速度。
纖維植物為袋子、衣服、吊床和繩索等提供材料,星狀萼片它能提供特別珍貴的纖維。萃取過程包括採摘未展開的嫩葉(矛葉),將其劈成條狀,並進行加工去除非纖維組織,留下長而結實的纖維,然後進行紡紗和編織。這種傳統的編織工藝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是一種具有文化意義的藝術形式,它承載著文化認同和美學價值。用香比拉棕櫚纖維編織的袋子(稱為)志賀氏菌在基丘亞語中)織造得如此緊密,以至於可以盛水,展現了卓越的工藝。
染料植物為人體彩繪、紡織品和工藝品提供顏色,胭脂樹(胭脂樹,胭脂樹)從種子外殼中提取紅色顏料,用於人體彩繪和食品著色。Arrabidaea chica有些植物能提取更深的紅色/紫色染料,而有些植物則能提取黃色、黑色和其他顏色。了解哪些植物能提取哪些顏色、固色所需的媒染劑以及加工方法,都屬於專門的技術知識。
在原住民世界觀中,植物知識的精神層面常常將植物擬人化,認為它們擁有靈魂、意圖和能動性,這與將植物視為客體的西方科學唯物主義形成對比。例如,死藤被認為具有靈魂(死藤水在儀式中與參與者交流、引導療癒和傳授教義的祭司——這種視角與以生物鹼藥理學為中心的還原論生化觀點有著本質區別。這些本體論上的差異(關於現實本質的基本假設)在原住民知識與西方科學和自然保育相結合時會帶來挑戰,因此需要開展相互尊重的對話,承認多種有效的認知方式,同時尋求森林保護的共同基礎。
厄瓜多爾的商業花卉種植
除了豐富的野生植物種類,厄瓜多也發展了規模龐大的商業花卉種植業,主要集中在高原地區(塞拉山脈)。那裡涼爽的氣候和全年適宜的生長條件,孕育出高品質的玫瑰、康乃馨、滿天星和其他切花,出口到全球市場,尤其是北美和歐洲。該產業直接僱用了約10萬人(間接就業人數更多),年出口收入超過8億美元,使花卉成為厄瓜多爾繼香蕉、蝦和可可之後的第四大非石油出口產品。
玫瑰玫瑰是厄瓜多爾花卉產業的主導品種,該國是世界第三大玫瑰出口國(僅次於荷蘭和哥倫比亞),年產量約16萬噸,種植面積約5000公頃。玫瑰主要生長在卡揚貝、塔巴昆多、拉塔昆加以及其他海拔2800至3200公尺的高原山谷中,那裡常年氣候涼爽(12-18攝氏度),溫度波動小,赤道陽光強烈,病蟲害少,為玫瑰的生長創造了理想的條件。赤道附近的高海拔種植環境造就了玫瑰卓越的特性:莖稈筆直修長(80-120公分),花頭碩大(通常比其他產地的玫瑰大50%以上),花色艷麗,瓶插壽命長(通常為14-21天,而普通玫瑰的瓶插壽命僅為7-10天)。
玫瑰農場生產數百種不同顏色和形狀的玫瑰,從經典的雜交茶玫瑰到噴霧玫瑰,從純色到雙色,再到新奇花紋,應有盡有。優質的“自由”玫瑰(專為情人節和其他節日銷售的大朵紅玫瑰)和特色品種因其卓越的品質而價格不菲。該行業全年運營,每日產量穩定,而非受季節性高峰的影響,從而保證了可預測的供應和高效的運營。由於距離基多機場很近(許多農場距離基多機場僅1-2小時車程),玫瑰能夠快速透過冷鏈運送到市場。玫瑰在清晨採摘,經過加工、冷藏、運送到機場,並在採摘後36小時內空運至邁阿密或阿姆斯特丹,幾天后即可新鮮送達消費者手中。
滿天星(滿天星,滿天星滿天星是厄瓜多爾第二大花卉出口產品,該國在全球產量中佔據主導地位。嬌嫩的白色花朵(以及日益增多的粉紅色品種)與玫瑰和其他花卉在插花中相得益彰,營造出柔和輕盈的填充效果。高地生長環境使得滿天星比其他產地的品種更飽滿、花期更長。染色滿天星(染成藍色、粉紅色、紫色和其他顏色)的開發,又開啟了新的市場領域。
康乃馨、菊花、六出花、百合、非洲菊等品種這些作物以較小的規模種植,有些農場專門種植特定作物,而有些農場則種植多種作物,以降低市場風險。夏日花卉翠雀、洋桔梗、向日葵和一枝黃花等植物可提供補充產量。本產業不斷創新,推出新品種、採用新生產技術並開拓新市場。
商業花卉種植的環境和社會影響一直備受爭議。集約化生產需要大量用水,這可能導致地下蓄水層枯竭,並與缺水高地地區的農業和生活用水爭奪資源。農藥、殺菌劑和化肥等化學投入引發了人們對工人接觸(員工接觸經化學處理的花卉)、環境污染(徑流影響水道和野生動物)以及消費者接觸(花卉上的殘留物)的擔憂。勞工權益組織批評了包括工資、工時、化學品接觸和工人權利在內的勞動條件,儘管一些農場已獲得自願性可持續發展標準(如雨林聯盟、公平貿易和VeriFlora)的認證,這些標準要求改進勞動實踐、環境管理和社區參與。
該產業的經濟重要性使其獲得政府的政策支持,但同時也引發了環境和社會正義倡議者的反對。他們認為,以出口為導向的生產模式優先考慮外國消費者,而忽略了當地社區和環境。這場爭論反映了厄瓜多爾乃至全球農業發展中存在的更廣泛的矛盾: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問題之間存在衝突。花卉農場為經濟選擇有限的農村地區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就業機會,使許多家庭步入中產階級,但同時也可能使人們依賴波動劇烈的全球市場,而這些市場極易受到需求變化、其他生產商的競爭以及運輸中斷的影響。
花店小撇步厄瓜多爾植物區系的重要性及其保護的必要性
厄瓜多爾非凡的植物多樣性——足以媲美甚至超越全球任何面積相近的地區——反映了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赤道位置消除了季節性限制;劇烈的地形起伏壓縮了生命帶;年輕的地質歷史為物種的進化輻射創造了機會;充沛的降水滋養了茂盛的植被;以及其獨特的生物地理位置,北安第斯、亞馬遜和太平洋地區生育山脈、亞馬遜山脈匯交到了許多來自中心的物種。最終,在面積小於內華達州的土地上,孕育了17000至20000種植物,這堪稱大自然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是數百萬年進化多樣化積累的結果。
保護工作面臨的挑戰同樣嚴峻。厄瓜多西坡太平洋森林(喬科地區)約80%已被開墾為農田,剩餘的零星林地也已孤立退化。沿海乾旱森林也僅存零星殘跡。亞馬遜雨林正面臨持續不斷的土地砍伐,用於農業、石油開採和資源掠奪。即使是保護區也面臨侵占、非法活動和執法資金不足的問題。氣候變遷的影響已經顯現,例如冰川消融、降雨模式改變、物種分佈範圍變化和物候變化,而隨著氣候變暖的持續,生態系統預計將遭受嚴重破壞。
這些威脅相互作用,森林砍伐透過減少蒸散量來降低降雨量,形成正回饋循環,加速森林喪失。適應特定狹窄海拔範圍的物種(許多特有的高山草原和雲霧林物種)面臨滅絕,因為適宜的氣候帶向上遷移的速度超過了植物的遷移速度,尤其是在那些沒有更高海拔可去的孤立山峰上。經過數百萬年演化而來的特殊授粉關係,如果其中一方衰退,就會崩潰,造成連鎖滅絕。隨著原住民語言的消失和文化習俗的改變,傳統知識的流失也導致有關植物用途和生態的關鍵訊息消失。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但仍有理由抱有希望:厄瓜多爾憲法中關於環境保護和自然權利的條款(儘管執行不盡完善)提供了法律框架;覆蓋範圍廣的保護區網絡(約佔國土面積的20%)保護了大量的棲息地;原住民領地擁有可觀的森林覆蓋;蓬勃發展的生態旅遊產業為保護環境提供了環境保護環境;國際合作為應對保育挑戰帶來了資源和專業知識,而厄瓜多爾生物多樣性重要性的全球認可也使保育需求持續受到關注。
未來幾十年將決定厄瓜多爾非凡的植物遺產能否在21世紀人為壓力下倖存,還是會遭受與其他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類似的災難性損失。厄瓜多爾人民、政府和國際社會在森林保護、永續發展、氣候變遷減緩和原住民權利方面所做的選擇,將影響到17,000多種植物、無數依賴森林生存的昆蟲和動物、與森林保持傳統聯繫的原住民,以及最終影響到全人類共同的自然遺產。從太平洋沿岸到山地雲霧林,再到亞馬遜雨林深處,盛開的絢麗花朵不僅代表著美學上的美,更代表著進化成就、生態功能、文化資源、經濟資產,以及為子孫後代保護厄瓜多爾引以為傲的生物多樣性和保護它們的義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