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世界上最美麗的溫室指南
溫室與植物園溫室是園藝建築的巔峰之作,使人們能在遙遠於原生環境的地區培育奇異植物。這些結構融合了工程創新、植物科學與美學之美,創造出令人驚嘆的室內花園。
英國
倫敦邱園棕櫚溫室(Kew Gardens Palm House)
由迪西默斯·伯頓(Decimus Burton)與理查德·特納(Richard Turner)設計,這座維多利亞時代的傑作於1848年開放,至今仍是全球最具代表性的溫室之一。鍛鐵與玻璃結構如同大教堂般宏偉,高達62英尺,收藏熱帶雨林植物。古老的蘇鐵、棕櫚及攀緣植物構成層疊的植被景觀;地下的海洋展示區則展出水生植物。弧形設計最大化採光並確保結構穩定,對全球溫室建築影響深遠。
倫敦邱園溫帶植物溫室(Kew Gardens Temperate House)
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維多利亞式溫室,面積達4,880平方公尺,於2018年經過大規模修復後重新開放。此館展示來自非洲、澳洲、紐西蘭及地中海等溫帶地區的植物,並收藏許多珍稀與瀕危物種,展現保育的重要性。其優雅的比例與精緻的裝飾細節體現了維多利亞時期工程的極致。
倫敦邱園威爾斯王妃溫室(Kew Gardens Princess of Wales Conservatory)
於1987年開幕的現代化溫室,在同一屋頂下擁有十個由電腦控制的氣候區。從乾燥的沙漠仙人掌區到潮濕的熱帶雨林區,展示了多樣的生態系。睡蓮館區展出巨大的亞馬遜王蓮、食蟲植物與紅樹林。部分地下設計提升了能源效率,同時維持理想的生長環境。
康沃爾伊甸園計畫(The Eden Project, Cornwall)
2001年開幕的壯觀建築群,以六邊形與五邊形ETFE塑膠膜構成的巨大網格圓頂著稱。熱帶雨林館高達55公尺,是全球最大的室內雨林;地中海館則展示溫暖地中海氣候植物。其創新建築與環境使命,使伊甸園成為21世紀的重要地標。
德比郡查茨沃斯莊園溫室(Chatsworth House Conservatory)
雖然原始的「大溫室」(1840年,由約瑟夫·帕克斯頓設計)已被拆除,但現有的溫室延續了查茨沃斯的園藝傳統。帕克斯頓在此的創新直接影響了水晶宮的設計。現今的維多利亞溫室栽培山茶花、熱帶植物與季節花卉,延續莊園的園藝卓越。
倫敦霍尼曼博物館冬季花園(Horniman Museum Winter Garden)
這座優雅的維多利亞式溫室收藏多樣植物,包括仙人掌、食蟲植物及熱帶植物。雖空間緊湊,卻巧妙地營造出不同的微氣候區。教育展示將植物與文化用途及生態意義相連結。
倫敦巴比肯溫室(Barbican Conservatory)
隱身於粗獷主義風格的巴比肯中心頂層,是倫敦第二大溫室。混凝土與玻璃結構中栽有超過1,500種熱帶植物與樹木,分為乾燥與濕潤區。錦鯉池與露台造就城市中的綠洲,混凝土的剛硬與綠意的柔美形成獨特對比。
歐洲
巴黎奧特伊溫室花園(Jardin des Serres d’Auteuil, France)
這五座新藝術風格溫室建於1890年代,展現法國華麗的鐵藝。棕櫚館、熱帶館及杜鵑花、蕨類專館收藏豐富。優雅的曲線與裝飾細節體現美好年代(Belle Époque)園藝建築的高峰。該園曾面臨拆除危機,但保存工作仍持續進行。
法蘭克福棕櫚園(Palmengarten, Germany)
創立於1871年,擁有多座溫室,包括1987年啟用的「熱帶館群」。依地理區域與生態環境分類展示,從副南極到熱帶沙漠植物皆有。歷史悠久的棕櫚館保留維多利亞風格經修復後再開放,收藏超過13,000種植物。
柏林達勒姆植物園(Botanischer Garten Berlin-Dahlem, Germany)
巨大的熱帶館高25公尺、長60公尺,是歐洲最大之一。1907年開幕,再現熱帶雨林環境,擁有高聳棕櫚與攀緣植物。十五個相連溫室展示不同氣候與大陸的植物,雖歷經二戰破壞仍持續發展。
布魯塞爾拉肯皇家溫室(Laeken Royal Greenhouses, Belgium)
由阿方斯·巴拉特於1874–1895年間設計的新藝術傑作,啟發了其學生維克多·奧塔。連接的玻璃館與鐵亭覆蓋2.5公頃,圓頂、迴廊與專館構成異國植物的玻璃宮殿。每年僅春季開放三週,參觀機會珍貴。
哥本哈根植物園溫室(Copenhagen Botanical Garden, Denmark)
歷史悠久的棕櫚館建於1874年,現代加建部分創造多樣氣候區。館內展示熱帶雨林、地中海與沙漠植物,緊湊設計高效利用空間並保有環境區分。館藏強調植物多樣性與珍稀物種保育。
維也納美泉宮棕櫚館(Schönbrunn Palm House, Austria)
1882年完工,擁有三個氣候區的華麗玻璃鐵構建築。中央亭高聳,栽植巨型棕櫚與熱帶樹木。優雅設計與皇室背景使其成為歐洲最美溫室之一。館藏兼具歷史與現代植物。
斯圖加特威廉瑪摩爾花園溫室(Wilhelma Moorish Garden, Germany)
建於1840年代,原為摩爾風格的皇家休憩地,融合異國建築與植物收藏。多座溫室內有熱帶植物、多肉植物、蘭花等。獨特建築風格使其有別於典型維多利亞溫室,且與動物園結合成獨特園區。
阿姆斯特丹植物園(Hortus Botanicus Amsterdam, Netherlands)
翻修後的三氣候溫室於1993年開放,展示沙漠、熱帶與亞熱帶植物。歷史棕櫚館收藏蘇鐵與棕櫚。位於市中心的緊湊場地使其易於參觀。部分植物源自荷蘭殖民時期的採集標本。
馬德里皇家植物園(Real Jardín Botánico de Madrid, Spain)
維拉努埃瓦館與現代格雷爾斯溫室展示地中海、熱帶與沙漠植物。優雅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反映18世紀園藝風格。館藏兼重西班牙與全球植物。近期翻修更新氣候控制系統並保留歷史風貌。
北美洲
紐約植物園恩妮德·豪普特溫室(Enid A. Haupt Conservatory, USA)
1902年完工,靈感來自邱園棕櫚館與水晶宮。中央穹頂高90英尺,內有高聳棕櫚。十一個相連展區展示熱帶、沙漠與水生植物。1997年全面修復,保留歷史風貌並升級系統。季節展如蘭花展與節慶火車秀吸引大量遊客。
舊金山花卉溫室(Conservatory of Flowers, USA)
1879年建成,是北美最古老的公共木製玻璃溫室。五個展區涵蓋低地與高地熱帶植物、水生植物與特展。經歷地震與風暴後於2003年完成修復。潔白建築與西岸風光令人難忘。
芝加哥加菲爾德公園溫室(Garfield Park Conservatory, USA)
1908年由景觀設計師延斯·延森設計,首創自然主義室內景觀,取代維多利亞時期的嚴謹對稱。棕櫚館、蕨類館與沙漠館再現不同生態系。近年翻修保持原始精神並提升功能。
華盛頓特區美國植物園溫室(United States Botanic Garden, USA)
位於國會大廈旁,建於1933年,2001年大修。十個展區涵蓋熱帶叢林、沙漠、藥用植物、蘭花與稀有種。兼具公共花園與美國農業象徵意義。戶外的國家花園延伸了溫室體驗。
明尼蘇達聖保羅科莫公園溫室(Como Park Conservatory, USA)
建於1915年,中央玻璃穹頂與翼館展示熱帶植物、蕨類與季節花卉。下沉花園、棕櫚穹頂與北園提供多樣景觀。修復後保留其新古典風格,免費開放深受社區喜愛。
匹茲堡菲普斯溫室(Phipps Conservatory, USA)
1893年建成的維多利亞溫室,在可持續建築方面領先,使用地熱與綠化屋頂。原館展示棕櫚、蕨類與沙漠植物,現代增建部分有熱帶雨林館。結合歷史保存與環保創新,定期舉辦花展與藝術展。
西雅圖志願者公園溫室(Volunteer Park Conservatory, USA)
建於1912年,由五個館組成,展示棕櫚、蕨類、鳳梨科、仙人掌及季節植物。白色建築坐落於公園高處,可眺望普吉灣。歷史風貌與免費入場使其成為社區瑰寶。
辛辛那提克羅恩溫室(Krohn Conservatory, USA)
1933年啟用的裝飾藝術風格溫室,以鋁與玻璃結構著稱。中央棕櫚館高45英尺,附屬館展示沙漠、熱帶與蘭花植物。盆景收藏與季節展覽豐富多樣。
巴爾的摩羅林斯溫室(Rawlings Conservatory, USA)
建於1888年,是美國最古老仍運作中的溫室之一。五個館展示棕櫚、熱帶、地中海、沙漠與蘭花植物。修復後保留維多利亞風格,提供城市中的綠意與教育場域。
聖路易斯密蘇里植物園氣候館(Climatron, USA)
1960年啟用的革命性網格圓頂,是首座空調溫室。直徑175英尺的圓頂無內部支撐,完整展現低地熱帶雨林。其創新設計影響全球現代溫室。近期翻修改善氣候控制與無障礙設施。
密爾瓦基米契爾公園穹頂(Mitchell Park Domes, USA)
1967年建成的三個蜂巢狀圓頂,各自呈現熱帶、乾旱與季節展示。現代主義混凝土與玻璃設計與維多利亞風截然不同。高85英尺、寬140英尺的穹頂空間壯觀,為城市地標。
加拿大艾德蒙頓穆塔特溫室(Muttart Conservatory, Canada)
1976年建成的四座玻璃金字塔,分別展示熱帶、溫帶、乾旱與特展氣候。幾何建築在城市天際線上形成醒目輪廓。北方氣候下的溫室體現人類突破自然限制的園藝精神。
亞洲
新加坡濱海灣花園溫室(Gardens by the Bay, Singapore)
2012年開幕的花穹與雲霧林象徵21世紀的溫室工程。花穹是全球最大無柱玻璃館,展示地中海及乾涼氣候植物;雲霧林擁有35公尺高的室內瀑布與山地植物群。結構採用尖端節能與氣候控制技術,為現代溫室樹立新標準。
北京植物園溫室(Beijing Botanical Garden Conservatory, China)
現代化溫室展示多種氣候帶植物,重點呈現中國特有種。採用現代材料與氣候控制系統,兼顧教育、保育與展示功能,反映中國對植物研究的投入。
上海辰山植物園溫室群(Shanghai Chenshan Botanical Garden, China)
三個相連溫室分別展示熱帶、沙漠與特展主題。當代設計強調節能與自然採光,收藏全球與中國本土植物,展現現代中國植物園的發展方向。
澳洲
雪梨皇家植物園Calyx(Royal Botanic Gardens Sydney Calyx, Australia)
2016年開幕的現代建築,雖非傳統溫室,卻擁有五層高的綠牆,種植18,000株植物。內部舉辦輪換展覽,設計永續且地處市中心,體現植物展示的新建築思維。
阿德雷德植物園溫室(Adelaide Botanic Garden Glasshouses, Australia)
歷史悠久的棕櫚館(1877)是南半球第一座專為熱帶植物而建的溫室。優雅的維多利亞式建築內栽植棕櫚與熱帶植物。現代增建包括1989年的「雙百年溫室」,為南半球最大單跨溫室之一,展示雨林植物。
參觀建議
最佳時機:溫室全年皆具吸引力,特別適合寒冷氣候下的冬季旅遊。蘭花展、節慶展與季節花展等活動增添樂趣。清晨光線柔和、人潮較少,是攝影良機。
攝影技巧:玻璃濾光、植被與建築結構的結合創造絕佳攝影題材。凝結的水氣、光影與自然結構的互動都極具創意潛力。部分溫室對腳架與商業拍攝有特定規定。
建築觀察:可留意通風系統、加熱方式及結構創新。從維多利亞時期的鐵與玻璃到現代材料的演進,展現美學與技術的進步。許多溫室提供幕後導覽。
保育意義:現代溫室愈加重視瀕危植物的保育,成為滅絕或極危物種的避難所,並參與國際種子庫與保育計畫。
氣候建議:溫室內部常高溫高濕,尤其在熱帶區。建議穿著分層衣物,並注意區域間溫差。相機鏡
頭進入濕熱區時可能起霧。
無障礙設施:現代與翻修後的溫室普遍具良好通行性,設有平整步道、坡道與氣候控制環境,適合行動不便的訪客。
全球的溫室象徵人類超越氣候限制的願望,使人們在溫帶地區亦能體驗熱帶的豐饒,同時讓植物機構得以保存全球植物多樣性。從維多利亞時期的工程奇蹟到現代永續設計,這些建築不斷演進,始終以「讓人與世界植物相連」為核心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