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購物車現在是空的!
波斯賞花指南:天堂花園與山間草甸
波斯——即今日的伊朗——是一片鮮花和花園塑造了文明的土地。 「天堂」一詞就源自於古波斯語。另一方面「圍牆花園」一詞源自波斯語,意為「圍牆花園」。兩千五百多年來,波斯文化將園藝提升為一門藝術,其影響遍及從安達盧西亞到印度的園林傳統。如今,玫瑰芬芳瀰漫在詩人哈菲茲和薩迪曾漫步的設拉子;鬱金香在每年春天鋪滿厄爾布爾士山脈的山坡;罌粟花將扎格羅斯高地染成一片緋紅;古老的懸鈴木為庭院花園遮蔭,精巧的水景系統在原本乾旱的土地上營造出微氣候。
伊朗國土面積達160萬平方公里,大致相當於西歐的面積,由此孕育了橫跨各種氣候帶的非凡植物多樣性,從里海溫帶雨林到酷熱的卡維爾鹽漠,從海拔4000米的高原草甸到波斯灣沿岸,應有盡有。這種地理多樣性,加上伊朗地處中亞、中東和印度植物區系交匯點的地理位置,使得來自多個大陸的物種在此相遇,有時甚至雜交。伊朗擁有超過8000種植物,其中約2000種為特有種,僅此一種,在地球其他地方都找不到。
波斯人與花卉的關係,以西方文化鮮少企及的方式,將花卉融入民族認同、宗教表達、詩歌傳統與日常生活之中。花卉在波斯藝術中無所不在——地毯描繪花園佈局,微型繪畫描繪王子置身於繁花似錦的景緻,詩歌運用花卉意象來表達各種人類情感,建築中也融入了花卉圖案,體現在瓷磚、灰泥和木雕等各個方面。夜鶯與玫瑰(波斯語稱為bulbul和gol)構成了波斯文化中核心的浪漫隱喻-夜鶯對玫瑰的愛戀象徵著靈魂對神聖之美的渴望、塵世愛情的苦樂交織,以及詩人與美本身的連結。
這種深厚的文化連結體現在各個層面。伊朗人經常購買鮮花——用於家居裝飾、拜訪朋友、撒在墓地、供奉於聖地,以及僅僅為了個人欣賞。德黑蘭、伊斯法罕和其他城市的花卉市場全年無休,出售從單一玫瑰到精美花束的各種鮮花。在諾魯孜節(波斯新年,3月21日)期間,整個國家都變成了鮮花市場-風信子芬芳四溢,小麥草花飾象徵著重生,而開花的果枝則預示著來年的運勢。
然而,對於熱愛花卉的遊客來說,前往伊朗旅行需要應對的遠不止於植物學上的樂趣。伊斯蘭共和國的服裝規定、禁酒令和社交限制影響所有遊客。政治局勢導致簽證困難、銀行服務受限(由於制裁,國際信用卡無法使用)以及因地區而異、並隨政治發展而變化的安全隱患。政府對互聯網的限制、對社交媒體和許多網站的過濾以及對通訊的監控也帶來了實際的挑戰。這些現實不容忽視或輕描淡寫——它們從根本上影響著旅行體驗。
儘管面臨諸多挑戰,伊朗仍能為熱愛花卉的旅客帶來非凡的體驗。波斯園林傳統是人類最偉大的文化成就之一——它將水利工程、精湛的建築技藝、園藝技術以及關於天堂、幾何學和秩序與自然關係的哲學理念融為一體,展現出功能與美的完美結合。扎格羅斯山脈和厄爾布爾士山脈的野花盛開,足以媲美地球上任何其他地方。卡尚和加姆薩爾的玫瑰園,至今仍保留著幾個世紀的玫瑰水製作傳統,讓遊客沉浸在農業文化實踐中。從擁有溫帶植物的希爾卡尼亞森林到波斯灣的熱帶紅樹林,伊朗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為植物愛好者提供了其他目的地難以比擬的探索機會。
本指南將帶您探索伊朗的花卉景觀,從裏海森林到巍峨山脈,再到中部沙漠和南部海岸。我們將造訪薩法維王朝四百年前招待使節的花園,亞歷山大軍隊可能駐紮過的山間草甸,黎明時分採摘花瓣用於釀酒的玫瑰田,以及自古以來就種植著椰棗和石榴的沙漠綠洲。我們將邂逅菲爾多西《列王紀》和魯米詩歌中提及的花卉,伊朗特定山脈的特有物種,以及啟發了從摩洛哥到莫臥兒印度伊斯蘭園林傳統的花園。
厄爾布爾士山脈:德黑蘭與高山草甸的交會處
德黑蘭和北部山坡
德黑蘭橫跨厄爾布爾士山脈山麓和鄰近平原,這座擁有超過900萬人口(大都會區人口超過1500萬)的特大城市緊鄰巍峨聳立的群山,山峰最高可達5600米以上。這種地域上的對比令人驚嘆——開車一小時即可從現代都市的喧囂過渡到人跡罕至的高山環境,那裡野花盛開的草甸幾乎未受人類活動的影響。山脈如同德黑蘭的避風港,為人們提供健行、滑雪等活動,而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欣賞極其豐富的植物多樣性的絕佳場所。
薩達巴德宮建築群位於德黑蘭北部,城市與山脈交匯之處,佔地110公頃,包含多座宮殿,其花園最初是卡札爾王朝的皇家夏宮。花園展現了波斯園林傳統如何適應山地地形-梯田巧妙地利用坡度,溪流潺潺流淌於園中,植物的種植也著重於適應德黑蘭半乾旱氣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的物種。原產於伊朗的東方懸鈴木(Platanus orientalis)是波斯園林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整個花園提供蔭涼。其斑駁的樹皮、寬闊的葉片以及長壽(有些樹齡可達數百年)使其自古以來就備受青睞。
這座建築群的花園裡遍植玫瑰——大馬士革玫瑰和其他古老的花園玫瑰品種,在五月或六月間競相綻放,芬芳四溢。這些並非現代雜交茶香玫瑰,而是波斯人種植了一千多年來用於生產玫瑰水和觀賞的品種,花朵較小,香氣濃鬱。玫瑰攀爬牆壁,填滿花壇邊緣,在某些區域形成樹籬,營造出獨特的花園空間。櫻桃、蘋果、杏等果樹則更早開花(三四月),它們潔白或粉紅的花朵在盛夏到來之前,便已宣告春天的到來。
宮殿博物館收藏了許多以花卉為主題的波斯藝術品——繪有花園圖案的地毯、描繪王子漫步於繁花似錦的微型畫、飾有花卉紋樣的瓷磚,以及融入玫瑰和百合圖案的木雕作品。漫步在真實的園林之中,欣賞這些藝術作品,便能感受到藝術與園藝之間的聯繫,也展現了波斯文化如何將美學欣賞融入不同的媒介之中。
達爾班德位於德黑蘭最北端,山脈從城市陡然拔起,是通往托查爾山(海拔3933公尺)的健行路線的起點。村莊本身擁有河畔餐廳和茶館,是德黑蘭人躲避城市酷暑的好去處。但健行路線很快便進入山區,植被也從城市植物轉變為天然山地植物。春天,海拔2000至2500公尺的低海拔步道上野花盛開——各種球根植物、多年生植物和一年生植物在夏季酷暑到來之前競相綻放。
托查爾纜車(Tochal Telecabin)是從達爾班德(Darband)上升至海拔3800公尺的纜車系統,無需專業攀爬即可抵達高海拔地區。纜車沿途穿越不同的植被帶-低海拔地區生長著耐旱灌木和零星樹木;中海拔地區植被茂密,水分充足;高海拔地區則過渡到高山草甸,最終到達裸露的岩石地帶。每個區域的花期各不相同——低海拔地區在四月至五月,中海拔地區在五月至六月,高山地區在六月至七月——如果您願意在不同海拔高度徒步,便可延長觀賞季節。
在纜車高站附近的阿爾卑斯山草甸上,盛開著各種適應嚴酷環境的植物——強烈的陽光照射、極端的氣溫、短暫的生長季和強勁的大風。這些花卉通常是低矮的墊狀植物、雪融後不久便破土而出的球根植物,以及在短暫適宜的生長期內迅速綻放的多年生植物。其中包括各種鳶尾花、鬱金香(栽培品種的野生祖先)、貝母,以及許多僅在厄爾布爾士山脈甚至特定山峰上才能找到的特有物種。
尼亞瓦蘭宮建築群是德黑蘭北部另一處昔日的皇家住所,其規模雖小卻維護得十分精細,展現了巴列維王朝晚期(20世紀中期)的美學風格。這些花園融合了波斯傳統與歐洲元素——既有波斯花園典型的幾何佈局,也有體現西方花園設計的特色植物和裝飾元素。這裡的玫瑰園既展示了傳統的波斯玫瑰,也種植了現代雜交品種,體現了伊朗園藝如何在保持傳統形態的同時,適應全球植物育種的發展趨勢。
里海希爾卡尼亞森林
厄爾布爾士山脈北坡面向里海,降水充沛(部分地區年降水量達1000-2000毫米),形成了溫帶闊葉林-希爾卡尼亞森林。這些森林是曾經覆蓋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的森林的遺跡,在冰河時期和人類活動將其砍伐殆盡,如今只剩下零星碎片。這些森林蘊藏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擁有許多特有物種和在其原始分佈範圍內已消失的植物殘遺族群。
這片森林擁有超過3000種植物,其中包括壯麗的喬木-波斯鐵木(Parrotia persica)、高加索翼果(Pterocarya fraxinifolia)、各種橡樹(如栗葉櫟Quercus castaneifolia等)、東方山毛櫸(Fagus orientalis)以及其他眾多樹種。林下生長著耐陰灌木、草本植物、蕨類植物以及在樹冠完全遮蔽陽光之前盛開的季節性野花。春天,各種球根植物和早春開花的多年生植物紛紛來到林地,例如仙客來、銀蓮花以及許多其他植物,如果沒有植物學方面的專業知識,大多數遊客都難以辨認。
波斯鐵木是希爾卡尼亞森林及其周邊地區的特有樹種,在冬末春初葉片萌發前會開出不顯眼的花朵。這些花朵並不艷麗——小巧、無花瓣、依靠風力而非昆蟲授粉——但它們卻代表著獨特的進化史。秋季絢麗的葉色彌補了花朵的不足——葉片會變成亮麗的黃色、橙色和紅色,形成足以媲美著名秋葉觀賞區的壯觀景象。該樹種已被引入西方園藝界作為觀賞樹木,但在植物園之外仍然較為罕見。
這些森林中也生長著波斯丁香(Syringa persica),儘管名字裡帶有“波斯”,但它實際上並非伊朗本土植物——這個名稱反映了歷史上對其起源的誤解。真正的波斯植物包括各種特有的灌木、草本植物和球根植物,植物學家仍在對其進行編目。由於這些森林相對偏僻,植物勘探活動有限,因此新物種的發現和分類學的修訂仍在繼續——完整的植物區系尚未被完全記錄。
前往希爾卡尼亞森林需要先抵達里海沿岸省份——吉蘭省和馬贊德蘭省——然後沿著山路進入受保護的森林區域。與旅遊熱門地區相比,這裡的基礎設施正在發展,但仍然有限。雖然有健行路線,但往往標示不清且維護不善。聘請當地嚮導可以帶您前往獨自旅行難以到達的地方,並幫助您克服在旅遊基礎設施薄弱地區遇到的語言和實際困難。
這些森林面臨許多威脅——非法伐木、農業侵占、沿海人口成長帶來的開發壓力以及氣候變遷對水分模式的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的認定(2019年授予)賦予了它們國際認可,並在理論上加強了保護,但保護措施的實施面臨著經濟壓力和執法資源有限的挑戰。遊客的造訪透過旅遊業展現了完整森林的經濟價值,從而支持了保護工作,但必須對遊客的影響進行管理,以防止對遊客前來觀賞的資源造成破壞。
達馬萬德和中部阿爾博茲
達馬萬德山(海拔5610公尺)是伊朗最高峰,也是一座潛在的活火山,雄踞厄爾布爾士山脈中部,晴朗的日子裡,從德黑蘭即可清晰可見其完美的錐形山體。這座山峰在波斯神話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在《列王紀》中,它被描繪成英雄費雷頓囚禁暴君扎哈克的地方;在瑣羅亞斯德教傳統中,它也是一座聖山。達馬萬德山的巍峨聳立和高海拔造就了多樣化的棲息地,孕育著獨特的植物群落,這些群落也隨著海拔的升高而變化。
海拔較低的山坡(1500-2500公尺)生長著適應寒冷冬季和相對乾燥環境的山地植被。部分地區以杜松灌叢為主,多果杜松(Juniperus polycarpos)和其他品種構成開闊的林地,草本植物生長於灌木叢間。春天,野花競相綻放──各種球根植物,包括鬱金香、鳶尾花和番紅花,在雪融之後破土而出。這裡的鬱金香是野生品種-是栽培鬱金香的祖先或近親。這些栽培鬱金香在16至17世紀從波斯經鄂圖曼帝國傳入歐洲,最終促成了著名的荷蘭鬱金香產業。
海拔2500至3500公尺的中海拔地區孕育高山草甸,短暫的生長季裡百花齊放,美不勝收。從達馬萬德山西坡的波魯爾村出發,可以輕鬆抵達這些草甸。村莊道路和步道縱橫交錯,方便徒步前往花海。晚春初夏(通常為六月至七月)是花期的高峰期-草甸從棕白相間的殘雪中蛻變為五彩繽紛的野花地毯。花種包括各種菊科植物、豆科植物、從草叢中冒出的球根植物,以及僅在厄爾布爾士山脈或達馬萬德山特有的物種。
海拔3500公尺以上的高山地區,隨著環境條件日益極端,植被也越來越稀疏。生長季縮短至6-8週左右,狂風肆虐,氣溫波動劇烈,氧氣含量也明顯降低。然而,即便在這樣的環境中,一些特化的植物依然能夠生存——例如,墊狀植物形成緊密的土堆,能夠抵禦強風並保持水分;球根植物在雪融之後立即開花;以及各種適應環境的物種,它們在適宜的時期迅速完成繁殖。
攀登達馬萬德峰需要登山技能、合適的裝備以及對高海拔的適應——這是一座險峻的山峰,高山症、惡劣天氣和客觀存在的危險都可能造成真正的危險。然而,海拔較低的區域對體能良好的健行者來說是可以到達的,即使只是開車沿著道路行駛,也能欣賞到植被帶和時令花卉。夏季(7月至8月)天氣最為穩定,交通也最為便利,但同時也是登山旺季,熱門路線會非常擁擠。
阿拉穆特山谷和刺客城堡
位於厄爾布爾士山脈達馬萬德以西的阿拉穆特山谷,以阿拉穆特城堡而聞名——這座中世紀堡壘曾是尼扎里伊斯瑪儀派(十字軍傳說中的「刺客」)的據點。山谷相對偏僻,山巒疊嶂,景色壯麗,也使其在植物學上極具價值,孕育著許多在偏遠或環境惡劣、不適宜集約化農業或開發的地區得以生存的植被群落和特有物種。
山谷底部和較低的山坡上是農業區——小麥和大麥田、核桃和杏仁果園,以及各種水果種植園。春天,農田裡百花齊放──杏花(三月)宣告春天的到來,隨後其他果樹也紛紛開花,最後是小麥雖不大卻至關重要的花期。這些農作物開花並非為了觀賞,而是糧食生產的關鍵環節,將賞花與人類的基本生存需求連結起來。
在農業區之上,山坡上生長著天然植被——灌木叢、岩石縫隙中生長著特化植物的區域,以及匯集水分、孕育更豐富植物群落的季節性溪流。春天,野花在這些區域競相綻放——罌粟花將山坡染成一片猩紅,各種菊科植物呈現出黃色和紫色,球根植物也在適宜的微生境中破土而出。這些花朵並非成片盛開、從公路即可輕鬆觀賞,而是散落在山坡各處,需要徒步旅行才能發現和欣賞。
城堡遺址本身坐落在嶙峋的岩石上,孕育著適應極端環境的特殊植被——土壤貧瘠、飽受風吹日曬、水分匱乏。這裡的植物多為灌木、多肉植物或其他耐旱物種,在其他植物難以生存的地方頑強生存。春雨促使一年生植物短暫開花,它們在環境變得無法生存之前迅速完成生命週期。廢墟與野花交相輝映,令人動容地提醒人們,人類歷史與自然循環在此上演,而這種循環不受政治興衰的影響,依然延續。
扎格羅斯山脈:部落領地與古老橡樹
克爾曼沙赫和西扎格羅斯
克爾曼沙赫省位於伊朗西部,與伊拉克接壤,地處扎格羅斯山脈的一部分,那裡遍布橡樹林、高山草甸和部落領地,儘管人類活動已有數千年曆史,但地貌變化相對較小。該地區降雨量高於伊朗中部沙漠地區——山區年降雨量達500至800毫米——因此植被比伊朗東部地區更為茂盛。
扎格羅斯橡樹林以多種橡樹為主,包括布蘭蒂櫟(Quercus brantii)、感染櫟(Quercus infectoria)和黎巴嫩櫟(Quercus libani),它們構成了林地生態系統,為林下植物提供了生長環境。這些植物在春季樹冠鬱閉前盛開。橡樹本身的花朵並不顯眼——它們開出的柔荑花序依靠風力授粉,大多數遊客都會忽略它們。然而,這片森林也孕育著許多其他開花植物——蘭花(包括地生蘭和偶爾出現的附生蘭)、各種球根植物、灌木和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們都隨季節開花。
山地草甸,特別是海拔2000公尺以上橡樹林過渡到草地和高山植被的區域,在春季和初夏時節繁花似錦,美不勝收。各種罌粟花,包括苞葉罌粟(Papaver bracteatum)和其他品種,在山坡上鋪成一片片紅色的地毯。鳶尾花——既有分佈廣泛的品種,也有地方特有的品種——綻放出藍色、紫色和黃色的花朵。貝母(Fritillaria屬)是一種奇特的球根植物,開著形似鐘形、花朵下垂的植物,花朵圖案和顏色各異,遍布扎格羅斯山脈,其中一些品種是特定山脈甚至個別山峰的特有種。
該地區的遊牧部落——主要是盧爾人和庫德人——保持著季節性遷徙的模式(儘管這種模式日益受到現代化和政府政策的干擾),在冬季的低地和夏季的高山牧場之間往返。他們傳統的生態知識包括豐富的植物信息,例如藥用價值、季節性分佈以及放牧的影響,這些知識代表了世代積累的智慧。遷徙本身透過放牧壓力、選擇性採食以及偶爾的焚燒來管理景觀,從而影響植被模式。
比索頓碑銘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大流士一世(西元前522-486年)曾在此將他的功績錒刻於懸崖峭壁之上。遺址周圍環繞著春暖花開的美景。雖然其歷史意義往往掩蓋了植物學價值,但周圍的群落中仍保留著古代波斯人熟悉的植被——相似的橡樹、野花和自然景觀,儘管經歷了2500多年的歷史變遷。春暖花開時節漫步於此,彷彿將現代賞花之旅與見證西方文明發展歷程的古老景觀融為一體。
洛雷斯坦與中札格羅斯
克爾曼沙赫以南的洛雷斯坦省擁有伊朗一些最不發達、最傳統的地區。崎嶇的札格羅斯山脈地形造就了與世隔絕的環境,從而保存了當地的文化傳統和自然景觀。該地區的花卉既包括廣泛分佈的紮格羅斯山脈物種,也包括僅在這些山脈中發現的特有物種。
海拔2000至3000公尺的高山山谷在五六月間,如果天氣允許,會呈現令人嘆為觀止的野花盛景。種類之繁多令人驚嘆——數十種,甚至數百種植物同時在草甸、岩坡、溪流沿岸以及所有可利用的微生境中綻放。識別這些植物需要植物學專業知識,通常需要採集標本以供後續鑑定——許多植物的野外識別需要透過顯微鏡觀察其生殖結構或進行化學分析才能完成。
扎格羅斯山脈遍佈的鬱金香均為野生品種,栽培品種皆源自這些野生品種。蒙大拿鬱金香(Tulipa montana)、矮生鬱金香(Tulipa humilis)以及其他多種鬱金香花色豐富,包括紅色、黃色、粉紅色和混合色,它們的花朵通常比支撐它們的矮小植株更大更艷麗。這些野生鬱金香生長在岩石區、草地,有時甚至出現在耕地中,成為農田雜草。不同品種的鬱金香在形態、顏色和花期上差異很大,有些在三月開花,有些則要到五月才開花。
該地區的傳統建築——石頭房屋、防禦村落、橫跨山澗的橋樑——與周圍景觀融為一體,而非喧賓奪主。村落裡通常有簡樸的花園,果樹、蔬菜、香草,偶爾還有觀賞花卉,都生長在從山坡上開鑿出來的空間。這些鄉土花園展現了一般人如何將植物融入日常生活——花園同時提供食物、藥物和美景,而不是將功能割裂到特定的空間。
前往洛雷斯坦需要接受一些基本條件——住宿僅限於簡易酒店或旅館,道路通常崎嶇不平,而且由於英語普及率低,語言障礙也相當顯著。然而,這些挑戰也意味著遊客較少,文化體驗更加原汁原味,人們有機會在較少受到商業化和現代化衝擊的情況下,欣賞當地的自然風光和體驗傳統文化。
設拉子和南扎格羅斯山脈
設拉子,伊朗的文化中心,詩人與花園之城,坐落在扎格羅斯山脈環繞的山谷中,海拔1500公尺。這座城市以其花園、與哈菲茲和薩迪(波斯最受愛戴的兩位詩人)的淵源以及作為贊德王朝都城的歷史地位而聞名。對愛花之人來說,設拉子既有歷史悠久的園林,也有周邊山地野花盛開的美景。
伊拉姆花園(Bagh-e Eram)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堪稱波斯園林傳統的典範-幾何佈局,水渠縱橫,柏樹勾勒出垂直軸線,花卉錯落有致地排列在花壇和花圃中,涼亭則既是視覺焦點,又能提供遮蔭。花園的名字意為“天堂花園”,源自於波斯人對天堂花園的構想,認為塵世花園預示著天堂的完美。花園在19世紀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和重新種植,如今的植物既體現了歷史傳統,也融合了現代美學。
這裡的玫瑰——包括波斯大馬士革玫瑰和現代品種——主要在五月六月盛開,芬芳瀰漫整個花園。花園裡還種植水仙(Narcissus tazetta)、攀緣在涼棚上的茉莉,以及各種隨季節變換的開花灌木和多年生植物。花園的設計營造出不同的微氣候:陰涼處適宜喜濕植物生長,陽光充足的邊界區域適合需要溫暖的植物,而靠近水源的區域則充分利用了空氣濕度和反射光。
納蘭傑斯坦·卡瓦姆花園是設拉子另一個花園(雖未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展現了19世紀末波斯傳統與歐洲影響交融的美學風格。花園內遍植橘樹(納蘭傑斯坦意為「橘園」)、玫瑰、觀賞植物,建築上也裝飾著瓷磚和彩色玻璃上的花卉圖案。與伊拉姆花園相比,納蘭傑斯坦·卡瓦姆花園規模較小,更顯私密,展現了波斯園林傳統如何服務於富裕的商人家庭,而非皇室或貴族贊助人。
哈菲茲陵墓坐落於一座花園之中,玫瑰和其他花朵營造出靜謐的氛圍,以此緬懷這位伊朗最受愛戴的詩人。哈菲茲的作品影響了波斯文化長達六百餘年。伊朗人絡繹不絕地前來參觀——他們並非遊客,而是朝聖者,尋求與這位詩人建立情感的紐帶,因為他們常常能背誦他的詩句。與宏偉的皇家花園相比,這座花園略顯樸素,卻展現了花卉與詩歌在波斯文化中的交融——哈菲茲的加扎勒詩中充滿了花卉的隱喻,而這座紀念他的花園也恰如其分地體現了他詩歌中所描繪的意象。
設拉子周圍的山脈在春天繁花似錦,尤其是巴穆國家公園和其他保護區,那裡有健行步道穿過橡樹林和高山草甸。這些野花包括與更北部的紮格羅斯山脈物種相似的植物,但也有一些南方變種和僅在這些山脈才有的特有物種。由於大眾運輸無法到達健行路線的起點,前往這些地方需要包車或參加旅行團。
伊朗中部高原:沙漠、綠洲和絲路花園
伊斯法罕:世界一半的花園
伊斯法罕被許多人譽為伊朗最美麗的城市,在17世紀薩法維王朝的黃金時代,它贏得了「伊斯法罕是半個世界」的美譽。這座城市的建築瑰寶——納克什·賈汗廣場、沙阿清真寺、謝赫·洛特夫拉清真寺、阿里·卡普宮——與它的園林傳統相得益彰,但又相互映襯。對愛花之人來說,伊斯法罕擁有歷史悠久的園林、記錄在微型繪畫和詩歌中的植物學傳統,以及在保留古老技藝的同時,融入現代園藝實踐的概念。
四十柱宮花園是薩法維王朝園林設計的典範-長長的倒影池映照著亭台樓閣和樹木,懸鈴木提供蔭涼,花壇點綴色彩,水渠則以幾何圖形分割空間。宮殿內繪有壁畫,描繪了薩法維王朝的沙阿們在花叢中款待外國使節的盛大宴會,以及展現17世紀花園昔日輝煌的畫作。將這些畫作與同時期的花園進行比較,可以發現一些延續性之處——懸鈴木依然佔據主導地位,水渠依然蜿蜒流淌——以及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維護的挑戰、審美觀念的改變以及園藝知識的流失。
花園目前的種植以玫瑰、各種開花灌木和定期更換的時令一年生植物為主。玫瑰種植在花壇和花境中,主要在四、五月盛開,此時伊斯法罕的氣候正從涼爽的春季過渡到炎熱的夏季。種植風格正式而幾何化,而非自然主義——筆直的行列、對稱的佈局、清晰的界限——體現了波斯人對秩序、幾何以及透過園林設計展現人類對自然控制的美學偏好。
八天堂宮花園規模較小,更顯私密,展現了貴族階級的居家花園傳統。園內種植果樹,尤其是石榴樹——象徵豐饒,在波斯詩歌中也頻頻出現——以及各種觀賞植物。石榴在初夏(五六月)盛開,皺褶的橙紅色花朵先於果實,果實則在整個夏季逐漸成熟。近距離觀察,石榴花美得令人驚嘆,花瓣薄如蟬翼,雄蕊突出,但人們往往因為關注著碩大的果實而忽略了它們。
伊斯法罕的市集上鮮花常年不斷——攤位和手推車上,商販們出售成束的玫瑰、盆栽植物、用於裝飾的乾花以及烹飪或藥用香草。這裡的鮮花交易實用至上,而非浪漫化——鮮花如同蔬菜肉一樣,是日常必需品,而非奢侈品或特殊場合的奢侈品。這種大眾化的鮮花文化——人人都會定期購買鮮花——與西方截然不同,在西方,鮮花往往只在特定場合使用,而非作為日常家居用品。
流經伊斯法罕的紮因德魯德河曾滋養著兩岸廣闊的農田和花園。然而,由於上游築壩和引水、農業用水需求以及氣候變遷等原因,河水水位持續下降,如今河水僅剩季節性涓涓細流,有時甚至完全乾涸。這場水危機影響花園、農業和城市樹木——懸鈴木因乾旱而枯死,灌溉變得困難重重,伊斯法罕的園林遺產也面臨著環境變化帶來的威脅,而現有的管理措施卻無法完全應對這些威脅。
卡尚:玫瑰水資本
卡尚位於伊斯法罕東北部,坐落在卡維爾沙漠邊緣,以其玫瑰水而聞名伊朗。卡尚/卡姆薩爾地區生產伊朗大部分玫瑰水(golab),用於烹飪、宗教儀式、傳統醫藥和香水,並傳承著幾個世紀的傳統。對愛花之人來說,親眼目睹玫瑰的採摘和蒸餾過程,能讓他們以無與倫比的感官體驗,深入了解花卉栽培這一鮮活的傳統技藝。
卡尚附近的卡姆薩爾和尼亞薩爾村周圍環繞著玫瑰田,種植集中在灌溉水源充足的地方。這裡種植的玫瑰主要是大馬士革玫瑰(Rosa damascena),這種玫瑰幾個世紀前就被引入該地區,並經過幾代人的選育,使其香氣濃鬱、精油含量高。玫瑰植株相對矮小,帶刺,開著半重瓣的粉紅色花朵,但它們的香氣卻非凡、濃鬱而復雜,帶有玫瑰水特有的花香。
採摘期在五月至六月初,此時花朵香氣最為濃鬱——通常是在清晨,趁著陽光和高溫尚未導致精油揮發之前。採摘者大多是婦女和女孩,她們穿梭於田野間,將花朵採摘到籃子或圍裙裡。這項工作既費力又講究時間——花朵必須在採摘後儘快蒸餾,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取精油和香氣。採摘的景象——身著艷麗服飾的婦女們漫步在粉紅色的玫瑰叢中,空氣中瀰漫著芬芳,裝滿花朵的籃子被運往蒸餾廠——極具波斯風情,美不勝收。
蒸餾過程在傳統的銅製蒸餾器中進行(儘管一些現代工廠使用不銹鋼蒸餾器),採摘的玫瑰花經蒸汽蒸煮,蒸汽冷凝,冷凝液分離成玫瑰水(水相部分)和玫瑰油(漂浮在水面上的脂質部分)。玫瑰水是主要產品,廣泛用於波斯烹飪(尤其是甜點和冰淇淋),在宗教儀式中灑灑,作為迎賓禮品贈送給客人,並在伊朗國內外銷售。玫瑰油濃度較高,但用途較少,主要用於香水製造。
在玫瑰採摘季(通常為五月中旬)前往參觀需要提前計劃——屆時住宿將擠滿前來體驗傳統習俗的國內遊客,實際採摘時間也會因天氣和花朵成熟度而有所不同。請聯絡當地的旅行社或民宿以取得最新資訊。一些玫瑰農場歡迎遊客,提供參觀、玫瑰水及相關產品的銷售,以及參與採摘的機會(主要是為了拍照——高效採摘需要經驗積累的技巧)。
芬園(Bagh-e Fin)位於卡尚附近,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展現了波斯園林傳統,其部分特色可追溯至薩法維王朝時期,儘管後來也進行過大規模的翻修。園內的水係由天然泉水供水,形成多條水渠、噴泉和水池,水既是實用功能(灌溉、降溫),也是美學元素。園內種植傳統的植物,如懸鈴木、柏樹、各種果樹、時令盛開的玫瑰等花卉。
這座花園雖然美麗且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也承載著一段黑暗的歷史——1852年,卡扎爾王朝的改革家阿米爾·卡比爾正是在這裡被國王下令謀殺的。暗殺事件發生的浴室至今仍保留在花園內,美麗的花園與政治暴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美與悲劇交織的景象,正是伊朗歷史的縮影——高度發展的文化和藝術成就與政治動盪和暴力並存。
亞茲德:沙漠花園與瑣羅亞斯德教之火
亞茲德,這座位於達什特-卡維爾沙漠邊緣的古老沙漠城市,似乎不太可能成為花園的所在地——年平均降雨量不足60毫米,夏季氣溫超過45攝氏度,周圍更是荒蕪貧瘠。然而,亞茲德卻透過複雜的地下水渠(坎兒井)將遠山含水層的地下水引入城市及其周邊農業區,保留了園林傳統。
多拉特阿巴德花園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展現了沙漠花園的卓越成就——透過工程設計和精心的水資源管理,在極端乾旱的環境中仍然保持著鬱鬱蔥蔥的植物。花園內有一座高聳的風塔(波斯語稱“badgir”),這是傳統的波斯通風/降溫系統,它與噴泉和水池融為一體,營造出比周圍環境涼爽濕潤得多的微氣候。花園內外溫差可達攝氏15-20度,宛如一片綠洲。
園內種植的植物以耐熱耐旱的品種為主,例如石榴、無花果、攀緣在遮蔭棚架上的葡萄藤、各種適應乾旱環境的開花灌木,以及透過精心灌溉養護的玫瑰。這座花園表明,即使是極端沙漠,只要有水源,也能支持多樣化的種植。然而,這也引發了人們對永續性的質疑:為了在根本不適合的環境中維持花園和農業而耗盡化石含水層是否合理。
亞茲德的坎兒井系統是當地花園和農業得以維繫的基石,堪稱卓越的工程奇蹟——這些地下通道有時從山地含水層延伸數十公里至用水點,並通過豎井進行維護,方便清潔和維修。許多坎兒井已有數百年歷史,但由於鑽井取水更為便捷(但可持續性較差),維護工作日漸減少,一些坎兒井甚至已被廢棄。這些系統是與建築或藝術同等重要的文化遺產,它們的衰敗不僅威脅著歷史遺產,也威脅著實際的用水安全。
瑣羅亞斯德教社群是伊朗前伊斯蘭時代的宗教,主要集中在亞茲德,並保留著包括特定植物象徵意義在內的許多傳統。常綠長壽的柏樹(Cupressus sempervirens)在瑣羅亞斯德教傳統中具有特殊意義,常見於火神廟及其花園。石榴象徵生命和豐饒,也具有宗教意義。了解這些宗教與植物的連結,能加深我們對花園的欣賞──植物不只是裝飾品,它們承載著源自古老宗教傳統的意義。
北部省份:里海沿岸和茶園
吉蘭:雨、稻米和玫瑰
吉蘭省位於里海南岸,是伊朗降雨量最高的省份,山區年降雨量可達2000毫米,這與人們印像中伊朗乾旱貧瘠的形象截然不同,造就了這裡鬱鬱蔥蔥的生態環境。充沛的雨水滋養著沿海低地的水稻種植、山坡上的茶園,以及殘存森林和濕地中豐富的自然植被。
吉蘭地區的景色以綠色為主——稻田在生長季節呈現出翠綠的景象,森林覆蓋著山坡,即使盛夏時節也依然鬱鬱蔥蔥,與伊朗中部夏季的枯黃景象截然不同。這裡濕潤的土壤使得觀賞園藝得以在乾旱地區無法實現-繡球花生長茂盛,花開繁盛(六七月間),杜鵑花和山茶花在酸性土壤中茁壯成長(四五月間開花),許多在其他地方難以生存的喜濕植物在這裡也繁茂生長。
省的園林景觀也體現了這種豐饒——無需像乾旱地區那樣精心灌溉,這裡的植物就能鬱鬱蔥蔥、層次豐富。茶園遍布山坡,尤其是在拉希詹和阿斯塔拉週邊地區,形成了獨特的景觀——成排的茶樹在山坡上勾勒出幾何圖案。如果不修剪茶樹以防止開花(因為修剪會消耗能量,影響葉片生長),茶花會在秋季(9月至10月)開放,花朵是白色的小花,帶有黃色的雄蕊。茶花雖然不艷麗,但卻具有植物學上的興趣,因為大多數西方人接觸茶樹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飲品,而不是一種開花灌木。
稻米種植雖然主要以農業用途而非觀賞為目的,卻能帶來季節性的景觀變化-冬季稻田休耕,春季播種使稻田綠意盎然,夏季生長茂盛,秋季則迎來金黃成熟的稻穀。水稻花本身並不顯眼,但對稻穀發育至關重要,它們在仲夏(七月和八月)盛開,授粉情況決定收成。了解這些農作物花卉,有助於將糧食生產與植物生長過程和季節節律聯繫起來。
沿海濕地,特別是安札利潟湖周邊地區,孕育著豐富的水生和半水生植物,包括夏季盛開的睡蓮、各種蘆葦和燈心草,以及濕地野花。潟湖面臨許多環境挑戰——污染、泥沙淤積、入侵性水葫蘆(鳳眼蓮)大面積蔓延——但其生態和植物學價值仍不容忽視。水葫蘆雖然是一種入侵性植物,卻能開出迷人的紫色花朵(五月至九月),顯示入侵物種既可以美麗動人,又可以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
馬贊德蘭:森林、花朵與橘子
馬贊德蘭省位於吉蘭省東部,與吉蘭省共享里海沿岸,降雨量相近,造就了森林和農業景觀。該省擁有部分希爾卡尼亞森林,農業發展以稻米、柑橘類和各種水果為主。自然景觀與人工景觀交相輝映,為觀賞各種花卉提供了豐富的機會。
巴博勒薩爾及其他沿海城市附近的橘園在春季(三月至四月)盛開,潔白的花朵散發出濃鬱甜美的香氣,瀰漫整個地區。盛花期時,橘花的香氣幾乎令人難以承受——漫步於橘園之中,會讓人沉浸其中,既愉悅又略感過分。這些柑橘樹主要種植用於烹飪和花蜜蒸餾的酸橙(Citrus aurantium),而非鮮食的甜橙,它們代表著幾個世紀以來的農業傳統,儘管柑橘的商業種植在20世紀才開始迅速發展。
查盧斯公路橫跨厄爾布爾士山脈,從德黑蘭延伸至里海沿岸,沿途風光旖旎,景色壯麗。這條公路穿越了從德黑蘭半乾旱地帶到山地森林再到濕潤沿海低地的多種植被帶。公路本身就是一項工程奇蹟——隧道、之字形彎道和橋樑巧妙地跨越了陡峭崎嶇的地形。沿途駐足,可以觀察到植被隨海拔和朝向的變化,開花植物也隨之改變。春季(四月至五月)路邊野花盛開,而夏季則在高海拔地區綻放不同的花朵。
在拉姆薩爾(昔日巴列維王朝的皇家度假勝地)附近的森林裡,有蜿蜒穿過希爾卡尼亞森林的健行小徑,春季野花在林下競相綻放。這些小徑讓遊客有機會觀察森林生態和植物多樣性,這是公路無法提供的。與吉蘭省較偏遠的地區相比,這片森林相對容易到達,因此對那些想要體驗森林風光但又不想過於偏僻的遊客來說極具吸引力。不過,即使在這裡,基礎設施也比較簡陋,英語使用者很少。
里海度假村和花園
里海沿岸城市在巴列維王朝時期發展成為度假勝地,當時伊朗精英階層在此建造別墅和花園,以躲避德黑蘭的酷暑。 1979年革命後,許多此類房產被沒收,如今用作政府設施、博物館或公園。這些花園展現了20世紀中期的美學風格,融合了波斯傳統、歐洲影響以及里海濕潤氣候帶來的園藝優勢。
拉姆薩爾宮是禮薩沙阿的夏宮,宮內花園種植著在伊朗乾旱地區無法生長的植物-山茶花在冬春兩季(12月至4月)盛開,杜鵑花在春日(4月至5月)綻放,還有各種溫帶植物在海洋性氣候中茁壯成長。這些花園雖然不像伊斯法罕的薩法維花園那樣古老或藝術造詣高超,卻展現了財富和水資源如何促進多樣化的植物栽培。這些鬱鬱蔥蔥的花園與伊朗大部分地區常見的沙漠景觀形成鮮明對比,凸顯了氣候在決定園藝發展方面所扮演的根本角色。
當代里海地區的開發——度假村、別墅、旅遊基礎設施——給森林、濕地和海岸帶來了環境壓力。建設破壞了棲息地,污染影響了水質,遊客活動也對剩餘的自然區域造成了壓力。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在這裡與伊朗其他地區一樣突出,儘管人們意識到其中的代價,但短期經濟利益往往凌駕於長期保護之上。
西北高地:阿塞拜疆和庫德地區
大不里士和東阿塞拜疆
伊朗第四大城市大不里士是多個王朝的歷史都城,坐落於海拔1350公尺的山谷之中,冬季寒冷,夏季溫和,適合溫帶園藝生長。這座城市的園林展現了阿塞拜疆的園林傳統,並融合了波斯和突厥文化的影響,反映了該地區複雜的民族和文化組成。
埃爾格魯(沙赫格魯)公園擁有一個大型人工湖,周圍環繞著花園和步道,是塔布里茲的主要公共綠地。花園裡種植著當季植物,每年多次更換——春天是鬱金香和其他球根植物,夏天是一年生植物,秋天是菊花。公園規模宏大——作為一個擁有170多萬人口的城市公園,它需要大量的維護和資源。園內的植物以鮮豔的色彩和成片種植為主,注重視覺衝擊力,而非植物學上的精細或本土植物的運用。
這座城市的市集是世界上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室內市場之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除了鮮花,這裡還出售香料、地毯和無數其他商品。花販們佔據著特定的區域,攤位上擺滿了玫瑰、康乃馨、菊花和盆栽植物。交易繁忙且有序——鮮花是日常消費品而非奢侈品,攤販們絡繹不絕地為前來購買鮮花的顧客服務,他們購買鮮花用於家居裝飾、饋贈親友或作為宗教祭品。
東亞塞拜然週邊鄉村地區以農業景觀為主-麥田、果園、葡萄園-其間點綴著殘存的自然植被。春天,野花在田埂和未耕地上競相綻放——罌粟、各種球根植物和草本野花在夏季酷暑和農業活動到來之前,構成了一幅短暫的景象。這些花卉與農業並無直接關聯,卻展現了野生植物如何在人類改造的景觀中頑強生存,佔據著那些尚未被集約化管理完全壓制的空間。
坎多萬村是一個獨特的村落,房屋依火山岩層而建,四周環繞著春季野花盛開的美景。村莊本身主要是旅遊景點,但周邊地區也提供健行和植物觀賞的機會。與其他地方的沉積岩或變質岩相比,這裡的火山土壤孕育著獨特的植被,許多物種都適應了這種特殊的環境。
烏爾米耶湖和西部高地
烏爾米耶湖曾是世界上最大的鹹水湖之一,但由於上游築壩、農業用水調配和氣候變化,其面積已急劇縮小。這場生態災難摧毀了大部分濕地棲息地,使湖水鹽度升高到超過死海的水平,並暴露出塵土飛揚的湖底,引發鹽霧風暴。這場環境災難表明,水資源管理不善和氣候變遷如何威脅大型生態系統,其影響遠遠超出了周邊地區。
湖泊殘跡周圍的濕地和季節性沼澤地孕育著耐鹽植物——這些特化的植物適應了大多數物種無法生存的鹽鹼環境。它們包括各種藜科植物、禾本科植物和開花植物,這些植物在水分和鹽度條件適宜的季節開花。它們的花朵並不顯眼——大多數耐鹽植物的花朵都很小,不引人注目——但卻代表著對極端環境的非凡適應。了解這些適應機制有助於我們理解植物是如何演化出對看似完全不適合生存的環境壓力的耐受性的。
烏爾米耶湖以西的山區,特別是靠近土耳其邊境的地區,分佈著高山草甸,在春末夏初(五月至六月)積雪融化後,繁花盛開。草甸上生長著各種各樣的野花,包括鬱金香、鳶尾花、罌粟花以及許多特有植物。這些地區地處偏遠,由於地形和靠近國際邊界的安全考量,進入這些地區受到限制,但當地嚮導可以安排遊客前往對平民開放的區域。
西阿塞拜疆的庫德人保留豐富的傳統生態知識,包括大量的植物資訊。這些遊牧庫德人隨牲畜季節性遷移(儘管人口數量有所減少),他們對藥用植物、放牧影響和季節性規律有著深入的了解,而科學植物學才剛開始記錄這些知識。隨著年輕一代的城市化和傳統生活方式的衰落,這些傳統知識正面臨流失,對如同任何建築古蹟一樣珍貴的文化遺產構成了威脅。
阿爾達比勒和高加索邊界
伊朗西北角與高加索山脈接壤的阿爾達比勒省,地形從波斯/土耳其高原過渡到高加索山脈。阿爾達比勒市海拔1350米,緯度較高,冬季寒冷多雪,生長季短,植被也適應了這種環境。
謝赫·薩菲·丁陵園(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內的花園展現了波斯北部地區的傳統。與伊斯法罕或設拉子相比,這些花園規模較小——氣候和海拔限制了植物的生長——但它們保留了傳統的園林形式,例如水渠、幾何佈局以及以耐寒植物為主的種植。這裡的花卉花期較晚——在高海拔地區甚至要到五月或六月才會開放——生長季也結束得早,九月就會迎來秋霜。
薩巴蘭山是一座潛在的活火山,海拔4811米,雄踞阿爾達比勒的山巔。這座山峰形成了高低起伏的地形,孕育了從山谷農田、山地森林到高山草甸,直至荒蕪岩石和終年積雪的多種植被帶。每個區域的花期和花種各不相同——低海拔地區在四月至五月盛開,中海拔地區在五月至六月,高山地區則在六月至七月。高山野花中既有與高加索地區共享的物種,也有伊朗特有的山脈特有物種,這不僅賦予了它們獨特的美學價值,也使其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意義。
位於薩巴蘭山腳下的阿爾瓦斯礦泉區擁有眾多溫泉,溫泉水形成的微氣候使得植物即使在冬季嚴寒中也能常年生長。持續的溫暖和濕潤使一些植物即使在冬季也能生長,在白雪皚皚的景色中營造出一片片綠色綠洲。溫泉區已開發為旅遊區(設有浴場和酒店),但周邊地區仍保留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值得願意探索度假區以外區域的遊客前來參觀。
南部各省:沙漠、海岸和熱帶氣候影響
法爾斯省和波斯波利斯
法爾斯省是古波斯的核心地帶,擁有設拉子(前文已述)和波斯波利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330年)的禮儀之都,曾被亞歷山大大帝部分摧毀。這些考古遺址坐落在春暖花開的田園風光之中,將古代歷史與現代生態環境巧妙地連結起來。
波斯波利斯城本身雖然主要由石頭建築和淺浮雕構成,但周圍環繞著山巒,春天野花盛開。這些花卉包括罌粟、各種球根植物以及扎格羅斯山麓的眾多典型物種。在春季(通常是三月至四月)漫步於週邊地區,可以體驗到古波斯人熟悉的景色——儘管經歷了2500年的歷史變遷,但相似的花卉、植被格局和生態關係仍然存在。
波斯波利斯周圍的植被模式既反映了自然條件,也反映了人類活動的影響。綿羊和山羊的放牧塑造了數千年來的植物群落,使那些能夠耐受甚至需要啃食的物種受益,而那些適口性好但無法從反覆放牧中恢復的物種則被淘汰。由此形成的植被與沒有放牧的植被有所不同,但這種變化究竟是“退化”還是僅僅是“不同”,則取決於人們的視角以及對景觀應有樣貌的價值觀。
納克什‧魯斯塔姆 (Naqsh-e Rostam) 坐落在與周圍相似的景觀之中,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陵墓鑿刻於懸崖峭壁之上,野花隨季節綻放。古代遺跡與現代自然景觀的交相輝映,引發人們對延續與變遷的思考——花朵的盛開模式早在阿契美尼德王朝之前就已形成,構成懸崖的岩石比人類文明早數百萬年,而人類在這片土地上的歷史卻跨越了數千年。花朵賦予我們一種視角——提醒我們,人類的種種戲劇性事件,與運行在截然不同時間尺度上的自然進程交織在一起。
波斯灣沿岸:紅樹林與椰棗樹
伊朗的波斯灣沿岸,從伊拉克邊境延伸至霍爾木茲海峽,是全國唯一永不結霜的熱帶地區,其季節模式與伊朗大部分地區的溫帶/乾燥氣候截然不同。沿海地區生長著伊朗其他地區所沒有的植被——紅樹林、熱帶植物以及無法在北方寒冷氣候下生存的耐熱植物。
伊朗的紅樹林,特別是格甚姆島、霍爾木茲島及週邊沿海地區的紅樹林,是伊朗唯一的紅樹林生態系。這些紅樹林主要由海欖雌(灰樹)組成,生長在潮間帶,那裡海水和極端溫度的環境是大多數植物無法忍受的。紅樹林的花朵並不顯眼(花朵很小,觀賞價值不高),但它們的生態意義卻極其重大——它們是魚蝦的育苗場,保護海岸線免受風暴侵襲,固碳作用顯著,並為各種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地。
伊朗的椰棗種植園集中在灌溉水源充足的地區,生產伊朗主要的農產品和傳統食品—椰棗。椰棗樹在春季開花,形成碩大的花序,雄花和雌花分開。商業椰棗生產需要人工授粉——工人爬上椰棗樹,將花粉從雄花手工轉移到雌花上,以確保坐果率和果實品質。這項技術已經沿用了數千年,代表著代代相傳的農業知識。
波斯灣諸島——格甚姆島、基什島、霍爾木茲島等——孕育著獨特的植被,它們適應了海洋性氣候、極端高溫,以及某些島嶼上不尋常的地質條件。霍爾木茲島色彩斑斕的土壤(因鐵和其他礦物質而呈現紅色、黃色和橙色)造就了超現實的景觀,一些特化的植物生長在看似完全貧瘠的基質上。這裡的植物主要為鹽生植物和旱生植物(適應鹽鹼和乾旱環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短暫開花。
克爾曼和東部沙漠
伊朗東南部的克爾曼省擁有全國最嚴酷的沙漠——達什特盧特沙漠,這是地球上最炎熱的地區之一,夏季地表溫度超過攝氏70度。然而,即使在這裡,鮮花依然盛開——主要分佈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那裡氣溫較為溫和,降水量也較大;但偶爾在沙漠中,在罕見的降雨之後,也會有鮮花綻放。
沙赫達德沙漠是盧特沙漠的一部分,這裡分佈著卡魯特地形-壯觀的風蝕地形,宛如天然雕塑。這裡的植被稀少,只有零星分佈的適應極端乾旱的灌木,以及偶爾出現的一年生植物,它們只有在雨水促使種子發芽時才會開花。這些沙漠之花一旦綻放,便會盛放得異常短暫,在酷熱和乾旱變得無法生存之前,它們會在短短幾週內完成生命週期。它們的盛開十分罕見且難以預測,因此能否親眼目睹,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運氣。
巴姆古城是一座古老的堡壘,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儘管在2003年的地震中嚴重受損,並已部分重建)。它坐落在沙漠之中,城內灌溉區生長著椰棗樹、石榴樹和其他栽培植物。這片綠洲的植被與周圍的沙漠形成鮮明對比,展現了水資源如何改變乾旱環境中的生產力。這些植物主要具有實用功能——椰棗可供食用,石榴可供採摘,遮蔭樹可供降溫——但它們也會隨著季節開花,在實用功能之外,也增添了美感。
克爾曼山脈,特別是海拔超過4400公尺的赫札爾山脈,孕育著從沙漠山麓到高山之巔的多種植被帶。山脈形成的雨影效應使降水集中在西坡,而東坡則保持乾旱。植被模式反映了這種梯度變化,相對茂盛的西坡與稀疏的東坡形成鮮明對比。春天,野花在適宜的地區競相綻放──凡是水分充足、氣溫適宜的地方,鮮花便會盛開。
東部邊境地區:呼羅珊與絲路
馬什哈德和拉扎維霍拉桑
馬什哈德是伊朗第二大城市,也是主要的朝聖地(伊瑪目禮薩聖陵每年吸引數百萬信徒),位於伊朗東北部,靠近土庫曼斯坦邊境。這座城市的意義在於宗教而非植物,但周邊呼羅珊地區擁有從山脈到沙漠的多樣化地形,孕育了豐富的植被和農業傳統。
伊瑪目禮薩陵園建築群內的花園維護得極為精良,這與其重要的宗教意義相得益彰。花園融合了傳統的波斯元素——幾何佈局、水景、花壇——並根據馬什哈德冬季寒冷、夏季炎熱的大陸性氣候進行了調整。這裡的花卉主要在春季和初夏(4月至6月)盛開,此時氣溫適宜,前來朝聖的信徒們可以在進行宗教活動的同時欣賞花園美景。
聖地花園展現了花卉在宗教脈絡中的作用——它們創造的美景榮耀真主和伊瑪目,為冥想和休憩提供宜人的環境,並象徵著天堂。園丁們精心維護著園內的植物-枯萎的花朵被立即移除,花壇邊緣修剪整齊,灌溉系統確保植物即使在夏季酷暑中也能保持茂盛。這種精益求精的維護體現了在神聖空間中創造美感的宗教意義。
馬什哈德週邊的農地盛產番紅花-這款世界上最昂貴的香料源自番紅花(Crocus sativus)的花柱。番紅花在秋季(十月至十一月)盛開,開出紫色的花朵,花朵上長著獨特的紅色長柱頭,這些柱頭需手工採摘並曬乾才能製成藏紅花。採摘過程極為耗費人力-大約150朵花才能產出一克乾藏紅花,而且必須在黎明時分花朵初開時進行採摘。盛開的藏紅花田宛如紫色的地毯鋪滿農田,既具有觀賞價值,也蘊含著巨大的經濟價值。
呼羅珊山脈,尤其是比納魯德山脈等地,擁有春夏之交盛開的高山草甸。這些草甸上的野花適應了大陸性氣候的極端條件——它們能夠抵禦冬季的嚴寒,在短暫的適宜時期迅速綻放,並在夏季酷暑來臨之前結籽。這些物種包含多種中亞植物——與土庫曼斯坦、阿富汗和烏茲別克斯坦共享的植物——反映了呼羅珊地處多個生物地理區域交匯處的地理位置。
尼沙普爾和綠松石山脈
尼沙普爾是絲路上的古城,以其綠松石礦而聞名,同時也是數學家、天文學家兼詩人奧馬爾·海亞姆的故鄉。他的詩集《魯拜集》讚頌了美酒、玫瑰和轉瞬即逝的快樂。城中的花園也體現了這個詩歌傳統,但如今的大部分建築都是重建的,而非歷史的延續——尼沙普爾在其漫長的歷史中曾多次被摧毀和重建。
奧馬爾·海亞姆陵園的植物種植與他的詩歌遙相呼應——玫瑰因其在詩歌中的重要地位而格外引人注目,葡萄藤也隨處可見(儘管在當今伊朗飲酒是被禁止的,這使得海亞姆歌頌美酒的詩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花園風格簡約現代,試圖營造海亞姆詩歌中所描繪的氛圍-綠蔭蔽日的休憩之所、玫瑰的芬芳、靜謐沉思的空間。
尼沙普爾週邊的鄉村,特別是山區,生長著各種春季野花,其中包括多種鬱金香。這些野生鬱金香是栽培品種的祖先或近親,它們生長在岩石嶙峋的山地,即使在放牧和環境壓力下也能頑強生存。它們的花朵比花園鬱金香小巧,也不那麼艷麗,但卻擁有野性之美,以及生長在自然棲息地而非人工栽培環境中的植物所特有的浪漫氣息。
綠松石開採雖然主要出於工業目的而非植物學研究,但仍會對當地的景觀和植被產生影響。採礦活動會擾亂土壤和地形,礦山尾礦和受擾動區域的植被恢復緩慢。有些先鋒植物會在受擾動區域定居——這些物種適應貧瘠的土壤、充足的陽光和受擾動的環境——但這些區域的植被與未受擾動區域有所不同,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數百年才能完全恢復。
戈勒斯坦省和希爾卡尼亞森林
伊朗東北部戈勒斯坦省與土庫曼斯坦接壤,瀕臨里海,擁有希爾卡尼亞森林最東端的延伸部分,並向中亞景觀過渡。該省生態多樣性豐富,包括森林、草原、山脈和里海沿岸,為人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賞花體驗。
戈勒斯坦國家公園是伊朗最古老的國家公園(成立於1957年),保護著從里海低地到海拔超過2400公尺的山峰的多種多樣的棲息地。園區內包含希爾卡尼亞森林、高山草甸和過渡草原植被。春天,不同海拔和棲息地的野花競相綻放——林下植物在林冠鬱閉前盛開,草甸花卉在中海拔地區綻放,而高山植物則在更高海拔地區盛開。公園面積超過9萬公頃,地形多樣,造就了其不同區域的花期和物種組成各異的景象。
戈勒斯坦平原的土庫曼人保留著獨特的文化傳統,其中包括以其圖案和色彩而聞名的紡織品,其中一些圖案和色彩源自於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茜草(Rubia tinctorum)可產出紅色染料,多種植物可產出黃色染料,靛藍則可提供藍色染料。了解這些染料植物及其栽培方法,可以將花卉栽培與物質文化聯繫起來,並揭示植物除了觀賞或食用之外的其他功能。
草原景觀,特別是與土庫曼斯坦接壤的地區,在冬季/春季雨水滋潤、植物生長旺盛時,會在春季短暫綻放。這裡的植被主要由適應半乾旱環境的草本植物組成——它們在乾旱時期以種子或地下結構的形式存活,一旦水分充足便迅速發芽開花,之後又進入休眠狀態。這些花朵通常並不起眼——個子小,顏色也較為暗淡——但卻是植物對嚴酷環境的卓越適應。
伊朗賞花之旅實用指南
簽證要求和入境
獲得伊朗簽證的流程因國籍而異。一些國家的公民可以在抵達機場時獲得落地簽證,而其他國家的公民則必須透過大使館申請,整個過程可能耗時數週,並涉及多個步驟,包括邀請函和批准。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公民面臨尤為嚴格的要求,例如必須有導遊陪同和預先批准的行程安排。請務必提前查詢您國籍的具體要求,並在行程規劃中預留額外時間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官僚程序延誤。
申請伊朗簽證需要護照有效期限至少超過預計停留時間六個月,照片需符合特定要求,有時還需要提供其他文件,例如旅遊保險。以往,護照上有以色列入境章會導致無法入境伊朗,但現在伊朗接受在特定日期之前簽發的帶有以色列入境章的護照(相關規定可能會有所變更,請務必查詢最新政策)。對於計劃前往這兩個地區的旅客來說,建議持有不同的護照——一本用於以色列,另一本用於伊朗和其他中東國家。
文化和服裝規範
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強制所有遊客遵守服裝規定,無論其個人信仰為何。女性必須戴頭巾(希賈布)遮蓋頭髮,穿著寬鬆的服裝,遮蓋手臂至手腕和腿部至腳踝,並穿著長款上衣,長度過臀(通常為曼托式外套)。男性必須穿著長褲(禁止短褲),並避免穿著無袖上衣。這些規定適用於所有公共場所——街道、飯店、餐廳、花園——私人場所除外。
對於習慣了不同服裝標準的遊客來說,伊朗的服裝要求雖然具有挑戰性,但卻不容商榷——當局嚴格執行,違規者可能面臨罰款、拘留甚至驅逐出境。許多女性遊客發現,圍巾總是滑落,需要頻繁調整,而且夏天多層衣物會讓人感到悶熱難耐。然而,適應伊朗的服裝要求是必要的,當地女性在允許的範圍內,既能遵守這些規定,又能保持個人風格和個性表達。
性別隔離影響著旅行的各個層面。有些地區設有女性專用區和男性專用區(例如公車上、部分餐廳和一些宗教場所)。未婚的異性旅行者可能會被問及戀愛關係,有時在預訂住宿時也會遇到困難——不過,通常情況下,接待外國遊客的酒店不會製造麻煩。同性關係在當地屬於非法行為,並且會受到嚴重的社會歧視——LGBTQ+旅行者必須格外謹慎,以確保自身安全。
安全保障方面的考慮
伊朗整體犯罪率相對較低,針對遊客的暴力犯罪也十分罕見。雖然偶爾會發生輕微盜竊,但發生率低於許多旅遊目的地。主要的安保隱患在於政治局勢——與西方政府的緊張關係、可能因間諜罪被拘留(尤其是對於擁有雙重國籍或與西方有聯繫的人士),以及在邊境或軍事設施附近敏感區域的行動限制。
某些地區面臨特定的安全隱患。錫斯坦-俾路支斯坦省(伊朗東南部,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時常發生叛亂和毒品走私暴力事件,外國政府建議民眾不要前往該地區。伊拉克邊境地區、庫德斯坦地區以及一些與阿富汗接壤的東部省份也存在較高的安全風險。由於局勢瞬息萬變,出發前請務必查看最新的旅遊建議,並重新考慮是否前往已發布旅遊警告的目的地。
攝影限制涉及多種對象,包括軍事設施、政府大樓、部分宗教場所和基礎設施(橋樑、水壩、發電廠)。拍攝這些對象可能導致拘留、審訊和設備沒收。如有任何疑問,請勿拍攝;如果被執法人員盤問,請全力配合並立即解釋照片是否為無意中而非故意違規。
貨幣和銀行業挑戰
國際制裁使伊朗的銀行系統與全球網路隔絕,這意味著外國金融卡和信用卡無法在自動櫃員機或支付終端機上使用。旅客必須攜帶全程所需的現金——通常是歐元或美元——並在銀行或兌換處兌換成伊朗裡亞爾。這種只接受現金的情況給預算(難以提前估算確切費用)、安全(攜帶大量現金)和靈活性(如果初始資金不足,無法獲得額外資金)都帶來了挑戰。
官方匯率和街頭匯率可能有顯著差異,有時甚至會同時運行多種複雜的匯率系統。出發前請務必查詢目前匯率,以了解適用於遊客交易的匯率。請妥善保管兌換收據,作為合法交易的憑證。請注意,美元紙幣必須完好無損——任何痕跡、撕裂甚至輕微磨損都可能導致紙幣無法兌換。
以國際標準衡量,伊朗的物價整體較為適中,但通貨膨脹和匯率波動會造成消費波動。預算有限的旅客每天只需花費 30-50 美元即可滿足基本的住宿、餐飲和交通需求。中等預算的旅客每天花費 70-120 美元,則可以入住舒適的酒店,享用美食,並偶爾租用私人交通工具。制裁造成的匯率扭曲意味著物價難以預測——看似便宜或昂貴的東西,部分取決於你所使用的匯率。
伊朗境內的交通運輸
伊朗國內交通基礎設施已顯著改善,高速公路擴建、國內航班網絡以及連接大部分目的地的巴士服務均已提升。雖然租車服務隨處可見,但在伊朗自駕仍面臨諸多挑戰——駕駛風格較為激進、路況參差不齊、農村地區路標不清晰,以及如果被警察或其他人員攔下,可能存在的語言障礙。因此,許多旅行者更傾向於包車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國內航班可靠地連接各大城市,但延誤較為常見,且飛機通常較為老舊(制裁限制了伊朗購買新飛機或零件)。伊朗航空和其他航空公司營運德黑蘭至設拉子、伊斯法罕、馬什哈德及其他主要城市的主要航線,使長途旅行無需耗費陸路交通的時間即可實現。
巴士幾乎覆蓋所有目的地,從配備可調節座椅和各種便利設施的VIP巴士到舒適度較低的普通本地巴士,應有盡有。巴士網絡覆蓋廣泛且價格實惠,但如果不懂波斯語,可能難以理解巴士時刻表。旅行社和飯店可以幫忙訂票,有些公司也提供線上訂票服務(但使用國際信用卡可能需要到店付款)。
火車連接各大城市,但大多數路線比巴士慢。夜間列車(例如德黑蘭至馬什哈德)提供臥舖車廂,可將旅程時間轉化為住宿時間。火車讓乘客有機會結識伊朗人,並以更慢的節奏欣賞沿途風景,但舒適度和準時率達不到歐洲或東亞的標準。
語言與溝通
波斯語(法爾西語)是伊朗的官方語言,但阿塞拜疆土耳其語、庫德語、洛里語、俾路支語和其他一些地區語言也在各自區域內使用。英語程度參差不齊——德黑蘭、伊斯法罕和設拉子等旅遊區的英語程度較高,而農村地區和小城市的英語程度則低得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伊朗人通常會說一些英語,而老一輩則通常不會。
學習一些基本的波斯語短語非常有幫助——“salaam”(你好)、“khoda hafez”(再見)、“lotfan”(請)、“mamnoon/tashakor”(謝謝)、“bebakhshid”(對不起)能讓交流更加順暢。數字對於議價和了解費用至關重要。儘管波斯語和阿拉伯語使用相似的字母,但它們的書寫方式有所不同,因此閱讀路標需要學習一套新的書寫系統,這對許多遊客來說都相當具有挑戰性。
翻譯應用程式在聯網狀態下可以使用(例如,雖然Google服務在伊朗被屏蔽,但有時可以透過 VPN 使用Google翻譯)。離線波斯語語言包則無需網路連線即可進行翻譯。將關鍵字詞、目的地和植物名稱用波斯語書寫,可以方便地向計程車司機展示、問路,或與護林員或當地人交流植物學方面的興趣。
伊朗的網路存取受到嚴格限制,政府會對社群媒體(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等)以及許多新聞網站、即時通訊應用程式和 VPN 服務進行過濾。伊朗民眾普遍使用 VPN 造訪被封鎖的網站,而遊客應在抵達伊朗前安排 VPN 服務,因為在伊朗境內下載 VPN 非常困難。這些限制會影響實際的旅行需求,例如訪問谷歌地圖、使用常用應用程式進行通訊以及查找資訊等,因此建議提前規劃替代方案並下載必要的資訊。
賞花的最佳季節
伊朗春季(3月至5月)是野花盛開的黃金時期-北部和西部山區繁花似錦,沙漠地區在冬雨過後短暫綻放,花園也美不勝收。 3月下旬至4月是大部分地區的最佳賞花期,但具體時間取決於海拔和每年的氣候模式。此時正值諾魯孜節(波斯新年,3月21日至22日),國內旅遊旺季到來,熱門旅遊目的地人潮擁擠,住宿緊張。
伊朗大部分地區夏季(6月至8月)炎熱,南部和沙漠地區氣溫常超過攝氏40度。里海沿岸省份和山區氣候較為舒適,高海拔地區在低海拔地區花期結束後,依然繁花似錦。夏季(5月至6月初)是卡尚/卡姆薩爾的玫瑰水生產季節,儘管天氣炎熱,卻也蘊藏著獨特的商機。
秋季(9月至11月)氣候宜人,遊客較少,是觀賞番紅花盛開(10月至11月)的絕佳時節。希爾卡尼亞森林和北部地區的秋色尤其壯觀(通常在10月至11月)。雖然秋季花卉不如春季繁盛,但花園裡仍會種植一些秋季開花的植物,並保留一些常綠植物,因此依然充滿觀賞價值。
冬季(12月至2月)雖然限制了野花的觀賞,但卻為人們提供了在南部地區欣賞冬季開花植物、避開夏季擁擠的花園以及滑雪(沒錯,伊朗也有滑雪場)的機會。寒冷的天氣也使得植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無霜的南部地區以及溫室/植物園。
住宿選擇
伊朗的住宿選擇豐富多樣,從經濟型旅館到豪華飯店應有盡有,大多數旅客認為中檔的民宿(mosaferkhaneh)和飯店就能滿足需求。由於制裁的影響,預訂平台經常無法正常使用(Booking.com在伊朗的房源選擇有限,信用卡付款也無法使用),因此透過電子郵件或旅行社直接聯繫飯店就顯得尤為重要。
在伊斯法罕、設拉子、卡尚和亞茲德等城市,有一些由傳統民宅改建而成的民宿,它們擁有庭院花園、傳統建築風格,以及連鎖飯店無法比擬的文化底蘊。這些民宿的檔次從經濟型到精品豪華型不等,價格通常低於同等水平的西方住宿。
在一些自然保護區和國家公園可以露營,但基礎設施有限。野外露營有安全隱患,因此在大多數地區都不建議進行。在允許且安全的沙漠地區露營,可以欣賞到絕美的星空,並沉浸於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中,但需要配備應對極端溫差(即使白天炎熱,夜晚也會寒冷)的裝備。
旅行團與自由行
在伊朗進行獨立旅行雖然可行,但由於語言障礙、交通複雜以及文化差異,充滿挑戰。許多遊客,尤其是初次造訪者,會選擇參加旅行團,旅行團通常提供交通、英語導遊、住宿預訂和文化講解服務。旅行團能夠幫助遊客前往一些難以獨自到達的景點,並透過團隊旅行和導遊的專業講解提供安全保障。
如果是專門以賞花為主題的旅行,尋找具備植物學專業知識的導遊需要事先做功課並提出具體要求。大多數普通導遊雖然了解旅遊景點,但缺乏植物學知識——識別野花、講解植物的適應性或找到特定的花期都需要專業知識。在伊朗營運的植物旅遊公司可以安排專門的行程,但價格比普通旅遊更高。
攝影注意事項
伊朗是攝影師的天堂——壯麗的自然風光、宏偉的建築、色彩繽紛的花園和豐富的文化底蘊,為攝影愛好者提供了無窮無盡的創作素材。然而,拍攝對象和內容也受到許多限制。軍事和政府設施禁止拍攝;拍攝人物需要格外注意(許多伊朗人樂於被拍照,但也有一些人反對);宗教場所也有特定的規定(有些允許拍照,有些則完全禁止)。
就花卉攝影而言,微距鏡頭能展現出每朵花如同波斯細密畫般精巧的細節。廣角鏡頭則能捕捉花園佈局和景觀背景。伊朗的光線往往格外迷人——晴朗的天空、壯麗的山脈和春意盎然的空氣,共同造就了絕佳的拍攝條件。清晨和傍晚的黃金時段,溫暖而富有方向性的光線,能夠更好地襯托出花朵的色彩和形態。
無人機攝影面臨許多監管規定,需要獲得許可,而外國遊客很難取得這些許可。無證操作無人機可能面臨沒收和法律糾紛。無人機帶來的驚艷空拍視角必須與法律和實際限制進行權衡。
保育挑戰與舉措
伊朗面臨嚴峻的環境壓力,威脅植物遺產和生態系統健康。水資源短缺,其根源在於水壩建設、農業過度開採、氣候變遷和人口成長,這影響著伊朗的各個層面——河流乾涸,濕地萎縮甚至消失,地下水位下降,依賴這些水源的植被也隨之減少。烏爾米耶湖危機是伊朗眾多水體所面臨問題的典型例證。
農業、城市化和開發導致棲息地喪失,破壞了自然植被。扎格羅斯森林因過度放牧、柴火採集和農業用地開發而退化。希爾卡尼亞森林雖然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但仍面臨非法伐木和侵占的問題。草原和沙漠生態系統因過度放牧而退化,隨著放牧壓力超過恢復能力,植被覆蓋率不斷下降。
氣候變遷的影響十分顯著-氣溫上升,降水模式改變,乾旱更加頻繁且更加嚴重。伊朗地處氣候帶過渡地帶,使其尤其脆弱——地中海物種的分佈範圍已接近極限,但隨著氣候條件的變化,它們無處可去,也找不到更涼爽或更濕潤的地方棲息。適應特定山脈或山谷的特有物種,一旦這些特定環境消失,也將面臨滅絕。
儘管資源有限且受政治制約,伊朗的環境機構和非政府組織仍在進行保護工作。環境部負責管理保護區和瀕危物種項目,但資金長期不足。伊朗的非政府組織倡導環境保護並進行保護工作,但它們的運作受到諸多限制,導致其工作成效有限。儘管伊朗對全球生物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但由於制裁和政治緊張局勢的影響,國際合作仍然十分有限。
花卉作為文化橋樑
波斯花卉帶給遊客的遠不止植物之美——它們為人們提供了理解文化、歷史、詩歌和日常生活的途徑,這是政治頭條和簡單敘述所無法傳達的。設拉子的玫瑰盛開在哈菲茲創作詩歌的城市,這些詩歌讚美美酒、愛情和轉瞬即逝的美——伊朗人能背誦這些詩句,它們跨越文化和世紀,引起共鳴。札格羅斯草原上的鬱金香生長在亞歷山大軍隊曾經征服、絲路商隊曾經穿行的土地上,這片土地至今仍在塑造著部落民族的生活,他們傳承著古老的傳統。
這些花園——芬園、伊拉姆園、四十柱宮以及無數其他花園——代表著運用幾何學、水利工程和園藝技藝在人間創造天堂的精湛傳統。這些花園影響了從摩洛哥到印度的伊斯蘭園林傳統,啟發了歐洲的探險家和園藝家,並持續展現著美、秩序以及與自然的和諧是值得保護和頌揚的人類偉大成就。
然而,僅僅為了賞花而前往伊朗,就必須正視一些純粹出於植物或園藝興趣而無法忽略的複雜問題。強制性的服裝規定、受限的自由、政治緊張局勢和社會約束都是真實存在的。威脅生態系統的環境危機、影響農業和自然系統的水資源短缺、造成不確定性的政治動盪——這些問題都不能因為關注花卉而被忽視。
就我個人以及無數旅行者的經歷而言,伊朗人民展現出非凡的熱情好客——邀請陌生人喝茶,幫助迷路的外國人了解各種系統,分享食物和談話,並對遊客表現出真誠的興趣。這種熱情超越了政府和政治體制的差異,體現了超越政治的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在某種程度上,鮮花也促進了這種連結——詢問玫瑰或野花,欣賞花園,表達對美的欣賞,這些都能創造共同的話題,讓語言、國籍和政治差異變得不再重要。
前往伊朗賞花,便是見證人類文明與園藝和植物之美的悠久淵源,目睹自然多樣性在壓力下依然頑強生存,並邂逅那些在逆境中依然堅守美麗與熱情傳統的人們。花朵盛開-在山間草甸和古老花園,在玫瑰田和沙漠綠洲,在自然和人工的環境中。它們盛開,是因為演化使它們適應了這些環境,是因為園藝家們世代傳承傳統,也是因為大自然本身不受人類政治和衝突的影響。
如果條件允許,而且你能克服各種限制,那就去伊朗吧。漫步在伊斯法罕的花園裡,感受薩法維王朝國王曾經漫步的痕跡。在卡尚,親眼目睹清晨玫瑰的採摘,人們採摘花瓣用於蒸餾。徒步扎格羅斯山脈,欣賞春日野花點綴的草甸。在設拉子花園裡,嗅聞雞蛋花的芬芳,感受詩人從中汲取靈感的氛圍。在罌粟花盛開的季節,造訪波斯波利斯,感受古老的帝國權力與轉瞬即逝的季節之美之間的連結。體驗希爾卡尼亞森林的溫帶氣息。品嚐樹上新鮮採摘的石榴。呼吸玫瑰芬芳的空氣。探索其中的複雜性。與當地人建立聯繫。你會發現,花朵看似不帶政治色彩,看似普世皆宜,實則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意義和歷史迴響,使其遠不止美麗那麼簡單。
波斯的花朵靜候著人們的到來-古老的和現代的,人工栽培的和野生的,詩歌中讚頌的和隱匿於山間草甸的。它們帶來美麗、文化的連結、植物學的魅力,也提醒我們,人類文明最偉大的成就往往在於在充滿新聞頭條的混亂與衝突中創造和守護美。夜鶯依然為玫瑰歌唱,詩人依然用花朵來表達愛意和思念,花園依然為那些願意尋找的人們展現天堂的景象。


